拼音:
從清末到近代,出現了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的“註音運動”。鴉片戰爭後,有學者將落後歸咎於漢字,進而要求廢除漢字,使用音標。錢、和魯迅都說過類似的話。
中國古代以漢字為載體,用正音、反切等方法註釋漢字。直接發音就是用同音字來表示漢字的發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算念出來也讀不出來。
反切是指用兩個漢字註釋另壹個漢字,上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聲母相同,下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為“中心切焊法”。這兩種註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明末,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拼寫中文。
1605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馬托裏奇(1552-1610)運用他和其他幾位傳教士制定的壹套用羅馬字註釋漢字的方案,寫了四篇文章,送給當時的制墨專家,由他編成《程墨苑》
四篇的前三篇都是宣傳天主教教義的,被教會合成為單卷,命名為《西文奇跡》,抄錄在羅馬梵蒂岡的教皇圖書館(在中國,習慣上稱上述四篇為《西文奇跡》)。
這是最早的用拉丁字母為漢字註音的出版物,比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的《小經》晚壹點。《小經》(又名《小二經》、《小二金》)大概是最早嘗試用字母字拼音漢字的。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格在杭州出版了《西方儒者眼目》,這是壹種用拉丁字母對漢字進行註音的詞匯。註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