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詠玉樂》賞析
《雍輿樂》成書於凱西元年(1205)。在此之前,辛棄疾被任命為福建安福使,因政敵彈劾而被罷免。他先是住在上饒,後來搬到前山,閑了八年!直到嘉泰三年(1203),才被朝廷召入京師,任命為鎮江知府。這個字是鎮江寫的。這時的宰相韓想以北伐為幌子,籠絡當時的百姓,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擴大自己的勢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辛棄疾65歲來到鎮江。鎮江是軍事重鎮,地勢險要。他以為在這裏可以有所作為,可以積極備戰練兵,積蓄軍力,準備北伐。但他很快發現,韓侜舟是想邀功,只想草草出兵;朝廷無意通過北伐來恢復國家。於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憤怒!當他登上顧北館時,他想起了歷史上這裏的人和事,回憶起自己的經歷,對比自己的真實情況,他感到更加憤慨!他借懷舊之名,用歷史典故來宣泄自己在這個詞裏的憤怒和怨恨。字第壹部電影,是為了緬懷兩位古代英雄。首先是寫孫權。筆者感覺,經過千百年的風雨侵蝕,鎮江的山川依舊,而曾經建都於此的吳國國君孫權卻無處可尋。當年,亭臺樓閣間的韻味也被歲月沖刷得壹幹二凈。二是寫劉裕。據說劉裕曾經住在京口的普通街道上。東晉時,劉裕正是從這裏起兵平定桓玄叛亂,並率軍北伐,擊敗鮮卑等兵馬,蕩平中原,建立了南朝劉宋王朝。作者對孫權和劉裕這兩個歷史人物的敬仰,對他們輝煌成就的贊美,是如此的激情和強烈,恰恰說明了作者晚年依然勇於擔當的精神和氣魄。第二部電影首先評論了南朝元嘉時期的壹段歷史:宋文帝喜出望外,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出兵北伐。結果他匆匆敗下陣來,無功而返。有人認為作者寫這段歷史是今昔對比,針對韓侜舟北伐邀功。他主張做好充分準備,反對倉促入侵。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這個說法很有道理。然後,作者的筆開始轉向自己。當他爬山遠眺的時候,他居然回憶起了43年前的壹段經歷:21歲的時候,他曾經穿越戰火紛飛的揚州古道,壹路向南疾馳。歷史上,長江北岸是北魏武帝占領後修建宮殿的地方,後來成為武帝廟。還有北宋末年統治者南逃的恥辱和仇恨的記載。然而在河貍廟前,正在舉行祭祀大賽,煙火不斷!在這裏,作者以古諷今,批判人們拋棄了金人占據的土地,忘記了民族仇恨和家族恩怨。此話有理有據,壹針見血,是作者愛國真情的體現。寫到這裏,筆者不禁義憤填膺。他覺得自己來當鎮江知府被人取笑了。當權者哪裏來的重用他的誠意?他很羨慕戰國時趙國的老將廉頗。廉頗因為被陷害,逃到了魏國。後來攻打趙,趙王想到老將廉頗,派人去拜訪他,看他能否再出征。妳呢?雖然野心依舊不減,依然渴望報效國家,但是現在連個訪客都沒有,運氣還不如廉頗。這個結論就是作者在嘆息和吶喊,充滿個性和英雄主義!是整個詞蒼勁悲壯的最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