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低年級學生擴詞越多越好嗎?

低年級學生擴詞越多越好嗎?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學科是壹門基礎性學科,在不同的階段其教學內容及重心是不壹樣的。對於低年級階段的識字教學來說,組詞、擴詞是常用的練習形式,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生字的有效手段。 所以無論課內作業、課外作業、復習資料和試卷上都會經常出現“組詞、擴詞”壹類的命題,這無疑有助於學生了解字義,發展語言和思維。最近幾年來,我壹直從事於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經常會翻閱小學低年級的語文作業本,發現組詞的要求有諸多不妥之處:有的教師要求學生凡課本上出現的生字全部組詞;有的教師要求學生每個生字都組詞三至五個;有的教師對壹些構詞能力極差或不能拆開構詞的連綿詞如“玻璃”、“蝴蝶”等也作同樣要求。學生不得已,組詞時只能問家長或盲目照抄字典、詞典。因此,我認為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擴詞並不是越多越好,有些字可以多擴,有些字可以少擴,有些字不必擴。對此,我談幾點個人的看法:壹、擴詞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擴詞的目的無疑是讓小學生更好地理解詞義,為運用打基礎,而教小學生掌握詞義必須根據兒童思維發展的水平和特點進行。朱智賢教授指出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的基本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導,抽象邏輯思維還在發展中。他們所認識的事物常常是事物直觀的、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屬性,他們所認識的概念往往是具體的,可直接感知的,對詞概念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水準、水域、水族”是高壹級抽象詞語,他們不但難以理解,也許老師講給他們聽也是聽不懂的。因此,教小學生擴詞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他們掌握可能掌握的概念。低年級學生對詞概念的理解受詞概念本身所包含的直觀特征所支配,主要依靠感性表象來理解詞的概念。如壹年級學生用“水”擴詞時,組出了“水田、河水、(開)水、(熱)水”等詞,這是切合實際的,但有的教師引導學生組出“風水”壹類詞。學生雖然見過“風”,也見過“水”,但他很難建立“風水”的概念。盡管教師用語言直觀、生動的描述,而學生就是無法理解。所以,教師教學生自己擴詞時,必須全面考慮。兒童認識客觀事物是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事物的外表到事物的本質。教小學生掌握詞義,也應遵循這壹認識事物的規律。學生對詞概念理解的程度如何,既決定詞概念本身的難易程度,又決定思維對象與學生生活經驗的壹致性。因此,在擴詞練習中,只能由日常生活擴起,由生活實物擴起,由具體概念到抽象概念教學生掌握詞義,做到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有計劃地進行。以上說明,把小學生當作成人,要求他們組那麽多詞,教他們掌握過多過深的概念是不現實的,也是違反規律的。二、擴詞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漢字不同於漢語拼音,它本身並不只是表示讀什麽音節,而是要看它作為壹個詞或同別的音節組成壹個詞是什麽意義,分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然而,單字與其它字組合可組成很多不同意義的詞字義也隨著不同。而在這“很多不同意義的詞”中,有的是與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相壹致的,有的是學生不可能接觸、認識或難於理解的,因此,小學生擴詞切不可硬擴濫擴、漫無邊際、多多益善。教師要結合兒童心理特點和生活經驗,把擴詞練習訓練到實處,不要擺空架子,把擴詞訓練做地恰到好處,不是越多越好。究竟如何掌握這個尺度,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1、緊扣文本,引導學生擴詞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詞語以理解書本上的詞語為主。研究資料表明:小學階段最初書面言語的詞量少於口頭言語的詞量。初入學兒童已在生活經驗中掌握了大量口頭詞匯和語言,理想的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大量內容應該是這些詞匯和語言的書面形式。如果脫離課文,反而把學生熟悉的事物變成新的因素了,學生要重新建立概念與具體事物之間的聯系。這樣既不理解,又費時費力。前面所述“水準、水族、水域”壹類詞語既脫離了課本,又脫離了學生的認識水平,不宜成為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組詞內容。所以,為了讓學生把書面形式的詞匯和語言與已有的熟悉事物聯系起來,小學低年級學生應以學習書本上出現的詞語為主。2、聯系生活實物,引導學生擴詞教師要幫助低年級學生接通所學生字與口頭語言中已掌握的詞語的聯系如教“紅”字時,教師先以具體實物讓學生認識“紅花”,並掌握“紅”的概念,了解它的種類:“淺紅、深紅、紫紅”等。而“紅旗、紅領巾、口紅、紅薯”等詞語是學生生活經驗中熟悉的事物和口語中已掌握的概念,但與“紅”色的“紅”聯系不上來,壹經老師指出,學生就豁然明白,啊,原來這麽多詞語中的“紅”就是“紅花”的“紅”,這樣不但明白了詞義,而且接通了生字與口語中已掌握的詞語的聯系。3、運用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擴詞利用所學生字與學過的熟字組詞也便於學生理解“向”字,有“去、往”意思,學生因生活經驗不同,可能組成“向東、向西、向南、向北、向上、向下”等詞語,這些詞語學生口頭能說,而且“東、西、南、北、上、下”都是熟字。如果在課堂上由不同學生提出,教師稍加解釋,六個新詞壹下子為全班學生所接受。4、結合常用詞語,引導學生擴詞選擇學生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語給以肯定,也符合兒童的認識水平小學低年級學生組詞的範圍,應該大量是屬於上述類型的。這樣教學生組詞,才能克服隨意性,使組詞為完成壹定的教學任務服務。語言的基礎是詞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組詞練習,還需要考慮漢語詞匯的特點。現代漢語的語素的構詞能力有強有弱。如用“水”構成的詞就很多,諸如“人、手、風、小、大……”等,基本詞匯同樣具有很強的構詞能力,為全民所***同理解。但是,不是任何壹個詞都具有“水”等詞那樣強的構詞能力,有的強,有的弱,少數的更弱,個別的幾乎沒有什麽構詞能力,例如“爸、媽、奶”的構詞能力就很弱。有的詞既不能拆開來講解,更不能拆開構詞,如“螳螂”、“蟋蟀”、“蜻蜓”這類詞,教師就要強調這些詞的整體意義,既不能拆開來理解,更不能拆開來組詞。教師應根據詞匯特點進行教學,不斷豐富學生詞匯,發展學生語言,開拓學生的智力。 教育學家潘菽認為:“盡可能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口語發展的基礎上,同時掌握同壹個字的幾種用法,不僅可以使他們更好地通過實際運用概括地掌握字的本義和漢語的某些構詞規則,還可以擴展學生的詞匯,豐富語言和思維材料,為作文打好基礎”。因此科學有效地引導低年級學生擴詞不僅能使學生從小提高閱讀能力和用詞造句及寫作能力,還為以後正確理解詞義提供了壹定的方法。作為教師,我們壹定要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立足點,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切實有效地給學生提供壹些學習方法,讓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順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