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宋詩三百首》,我有壹種感覺,1嶽飛說“怒而沖冠,倚欄歇雨。”它成長了幾千年來愛國熱情的人們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
李清照的“如何得壹字‘愁’”,豈止是愁愛情。
辛棄疾“醉看劍,夢卻吹號角。”世界上發生的事王毀了,卻白發生了!
屈原為了國家“寧願去香柳,也要埋在壹條河魚的肚子裏”。
陸遊臨死前還不忘告訴兒子:“王師在北方定中原日,家祭念念不忘。”
回顧五千年的歷史,愛國的人和愛國的事數不勝數。他們為國而生,為國而死,為國而哀,為國而戰,為國而葬魚腹...都是為了他們的國家,但是他們不知道單靠他們的幫助怎麽能拯救他們的國家!他們出謀劃策,卻被視為讒言。他們的血、淚、嘆息,都換不來天子壹絲壹毫的懺悔。最後,大好河山悄然消失,他們也自殺了。是愚忠嗎?是忠誠嗎?
歷史的長河流向19世紀,華夏大地硝煙彌漫,國家即將滅亡。又有壹批有識之士站了起來,他們從反清到反帝到抗日,到中國十年內戰,再到新中國成立。其中愛國者英勇犧牲,最終新中國站起來了,站在東方之巔,稱霸世界。
現在中國大力提倡珍愛和平,反對戰爭,是因為不希望無辜的人死去,不希望用更多的屍體祭奠今天的和平,不希望讓今天的中國之魂如此蒼白無力。沒有報復不代表懦弱,只是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用世界和平與友誼取代致命的復仇戰爭,難道不是更負責任的選擇嗎?
放眼世界,回望歷史,活著的靈魂似乎在告訴我們:
希望每壹個炎黃子孫銘記歷史,放下仇恨,珍愛和平。
比如希望我們:
願國家富強,願中國之魂永存!
讀完《宋三百首》,背完老師布置的歌,就被歌裏的憂慮淹沒了。隨便翻翻《宋詩三百首》,悲句就有125那麽多。對於不同的詩人來說,煩惱有不同的概念,煩惱的事情也不同...對於詩人柳永來說,他擔心的是“牽手含淚望愛人,無言以對。”分離的悲傷。哎,這真是“相濡以沫無以言,淚流千行啊!”“啊!
而她也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喜歡趴在窗邊看夕陽的小家碧玉李清照。她是我聽過的詩人中最“著急”的人!在她早期的詩歌中,她表達了家庭的煩惱、情感的煩惱、閑暇的煩惱和離別的煩惱——優美而婉轉。後來的文字,寫的是深深的悲哀和憂傷——陰郁而蒼涼。
當然,柳永和李清照不是最差的,最差的是南唐的李煜。他是被囚禁在雕玉後宮的亡國奴。他只能站在閣樓上看著昔日的江山哀嘆:“能有多少愁?”只是壹江春水向東流!
悲傷輕於鴻毛,也可以重於泰山。說完了輕於鴻毛的悲哀,再來說說重於泰山的悲哀!對於被貶官的蘇軾和立誌精忠報國的嶽飛來說,擔心的是不能精忠報國,報效祖國!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重於泰山。相比之下,那種兒女情長的擔心就淡了!
我最喜歡的詩人是辛棄疾。他的擔心是生活在這樣壹個時代,他無法舒展自己的抱負,坐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被遊牧民族占領,所以他的擔心又多了壹種民族仇恨和家族擔心。他是壹個生活經驗豐富,有血有肉的人。少年時“擔心給新詞”;熱血旺盛的時候,也有“酒後看劍,夢見吹角甚至露營”的燃燒激情的歲月;兩鬢斑白,只能“秋高氣爽”!
早在1000年前,蘇軾就告訴我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此事古而難。”“沒有長遠之憂的人,才會有長遠之憂。”是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煩惱,比如童年是休閑;當年輕的愛情種子墜入愛河;中年是血脈旺盛的時候,卻是壹家之憂;等到兩鬢斑白的老年,就是離開悲傷。煩惱,各種各樣的煩惱,可以輕於鴻毛,也可以重於泰山。找到了悲傷的方向,就找到了問題。解決了問題,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只有朝著這個方向前進,才能找到自己的路,才能成就有意義的人生。所以,壹份有意義的悲傷,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有意義的悲傷可以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至此,妳會發現,正如李清照所說的“多麽悲傷的壹句話?”有時候,擔心並不是壹件壞事,只要妳擔心的方向正確...
讀完《宋詩三百首》,感覺午後,靜謐的陽光充盈著我,濃濃的茉莉花茶飄散開來,陽光溫暖而安詳。
縷縷輕風,翻動書頁,聞到淡淡的墨香。在詩歌的世界裏,每壹個字都像壹個跳動的音符,由每壹首詩、每壹個詞、每壹首歌組成。
詩裏的韻很長很長。
王昌齡的是“臥在南書房高座上,我們已撩起窗簾——而我們看到初升的月亮,清輝連木木,像波浪壹樣流在我們的窗和我們的門上。時光流逝,從容不迫,超越我們的智慧,變新為舊充滿了韻律。”現在透過松樹來的月亮和晚上的寒意,風充滿了清晰的聲音”,這是流傳下來的時代,有壹個獨特的味道在寂靜的夜晚聽到。萬壑樹通天,千峰杜鵑啼。在壹夜的山雨之後,樹上有數百英裏長的泉水。萬和前山到處都是參天大樹,到處都是杜鵑。山裏到處都有泉水流下來,遠遠看去好像是掛在樹梢上。“風初梨花隨夜月,海常半含雨。雪粉舞梨花,不再有四五個煙村”,“然後他聽說了海上的壹個魔法島,無形世界的壹部分,五色天空中有亭臺樓閣,精致的神仙來回移動”。每壹首詩都有這樣感人的寓意和深刻的含義。
詩歌中的情感是翻天覆地的。
“我們希望在天上飛,兩只鳥用壹只的翅膀,在地上壹起生長,壹棵樹的兩個分支。”《長恨歌》中有描述。大地長存,蒼天長存;總有壹天兩者都會結束,這仇恨是無止境的。".皇帝的悲情超越了時空的阻隔和生命的限制,最終達到了永恒的境界。長相思》中“趙豎琴剛放鳳托無聲,蜀琵琶開鴛鴦弦。“杜牧詩,“繁華事散香塵,流水無情無心。".日落東風怨鳥,落花擾人如墮樓。”時過境遷,繁華已逝。這朵隨風飄落的花,就像那天墜樓的綠珍珠,美麗卻不吉利,想想都讓人汗顏。“問世間情為何物,使人委身生死”,鵲橋仙寫道,“柔情似水,禮似夢,不忍管鵲橋仙歸來。兩情若久,則早晚”。
詩中的悲傷令人心碎。
《江城子》中,“雲華不留少年。什麽時候妳會討厭和擔心?飛絮落時,壹爬樓梯,都是春江淚,多愁善感。”逝去的春花不留,心中的哀愁何時止?當飛舞的柳絮飄落時,我的心更加悲傷。《醜奴》裏“年輕人不懂愁的滋味,愛上了新詞,現在才知道愁的滋味,想歇歇,卻說是秋高氣爽。”歷盡滄桑,回想起少年時愛上高樓。為了在詩歌中表達我的悲傷,我少年時就很擔心,怕別人不知道我在擔心。可是現在我滿心的悲傷,卻不知道從何說起。在《清平樂》裏,“不要和我來春天,令人心碎。磚塊像雪壹樣落下。充滿了混亂。"
讀萬卷書,走萬裏路。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所謂壹代文學。偉人英雄,誌在歌唱,達官貴人,歡天喜地,誌在學人,誌在修身。
讀詩是樂趣,書籍是智慧的翅膀。書中的壹切都被精彩的文字賦予了生命力。太陽、月亮、星星、河流和山脈為我們編織了壹幅充滿芳香夢想的窗簾。
快樂來源於閱讀,尤其是閱讀詩歌。
讀《宋詩三百首》有壹種4歷史的感覺,化作壹點微塵,飄在風中。不管是繁榮還是混亂。糾結在壹起,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壹片凈土掩蓋著浪漫,只留下幾卷《大清史記》,就在它展開的時候,也無聲無息的走了。但是,灑在白紙上的那壹點點墨水,始終沒有幹。忽然,黃昏的亭子下似乎還能看見顏姝:“無可奈何花落去,又似遇見顏。”仿佛在月圓之夜,我還能依稀聽到壹首醉意的歌:“但願人長久,千裏皆美。”仿佛有壹個美人凝視著雕欄:“能有多少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我仿佛在小雨中看到了什麽:“愛不起樹木花草,有說不完的心事。”好像舍不得說再見,離不開。“牽著手,看著眼淚,我無言以對。”仿佛看到了文人匆匆來去的背影,看到了江南煙雨中的“邊上宋”。
微風輕拂,水波靜謐。煙波河上的壹葉扁舟,承載著遊子深深的鄉愁;宮燈十裏,歌舞祥和。商人女子悠揚的歌聲,撥動了詩人深沈的愛國心。走過洛陽、長安、江南,看見壹個書生睡在楊柳岸。
詩歌才是真正的歷史,沒有哪部歷史書比詩歌更有價值。它是每個時代最輝煌的結晶,光芒四射,光彩照人。悲傷、無助、悲傷、喜悅、快樂、憤怒、憂郁、正義或阿諛、親情和怨恨、歡笑和淚水、卑鄙和殘忍以及良好的自尊,都在壹瞬間化為塵土;他們的影子鐫刻在詩詞上,深刻而難忘。
夢回千年,我變身書生;我路過小鎮,夜涼如水,月亮彎在天上;穿過長街,熙熙攘攘,四處叫賣;路過洛陽,看到花樓小姐繡牡丹。我漸漸開始每天晚上夢到故事裏的長安;長安城有人唱詩三百首,歌中悲歡離合;長安突然下起雨來,亭臺樓閣多,濕了繁華與滄桑;千裏之外,我失望地回首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