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人類大腦中真得存在語言區嗎

人類大腦中真得存在語言區嗎

早到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我們好像默認了人類大腦中存在著語言區,也就是主轄輸入的威爾尼克區和主轄輸出的布洛卡區。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認為人類大腦中有著特殊的語言習得裝置(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也有人揣測,Wernicke和Broca是不是就是這個LAD呢?

喬治城大學的Ullman教授在2016年最新的文章中指出,為什麽我們壹直要孜孜不倦地去尋找壹個語言區呢?語言能力為什麽不能分布在具有其他功能的腦區之上呢?比如記憶系統我看就是壹個非常不錯的主兒。也許語言能力是附庸在大腦記憶系統之上呢。

很久之前,Ullman教授 (1997,2001a, 2001b, 2004)提出了語言學習的陳述性-程序性記憶系統模型(DP model, Declarative/Procedural memory system ),該模型認為人的記憶系統分為陳述性記憶系統和程序性記憶系統,且兩個系統具有獨立的大腦物質基礎,即處於不同的腦區。陳述性記憶系統負責知識、事實、以及“是什麽”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記憶系統負責儲存“怎麽做”(尤其是壹系列的序列技能)的程序性知識。陳述性記憶系統可以儲存有意識獲得(外顯學習)的知識,但是程序性知識壹般都是無意識獲得(內隱學習)的。但是,我們使用陳述性知識的時候可以是有意識、也可以是無意識的,但是使用程序性知識壹般都是無意識的。比如我們開車,剛學開車的時候,我們通過師傅教給的陳述性知識開車,這是壹個有意識的過程,但是練著練著,我們水平越來越高,開車就變成了無意識的程序性知識。

學語言同理,壹開始可能是通過書本、老師有意識的學到壹些詞匯、語法規則(陳述性知識),但是我們練著練著、用著用著就實現了無意識使用,使這些陳述性知識變成了程序性知識,但是,這並不是說陳述性的“what”知識就轉化為了程序性的“how”的技能,其中的關系非常微妙。Ullman通過實驗發現,陳述性記憶系統主要負責詞匯的習得(是什麽),而程序性記憶系統主要負責語法的習得(怎麽用)。因此,DP model的基本假設為:心理詞典和心理語法分別儲存於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也就是說,對於母語者(L1)來說,陳述性記憶是心理詞庫的基礎,而程序性記憶系統服務於心理語法。(Ullman 2001a, 2001c,2004, 1997)

Ullman教授2004年的研究考察了母語者和二語者(學該語言的語言學習者)的詞匯和語法加工的差異,結果發現(如上圖),L1(母語者)和L2(二語者)的詞匯能力具有相同的神經基礎,都儲存於顳葉區域(陳述性記憶系統),而L1和L2的語法能力卻具有不同的物質基礎,即,L1語法能力體現在額葉和基底核(程序性記憶系統),而L2的語法能力依然體現在顳葉區域(包括海馬、海馬旁回等)(陳述性記憶系統)。

早期學習者(學習時間不長、剛剛開始學習的學習者)的詞匯和語法都儲存在陳述性記憶系統,這的確符合我們的學習規律,壹開始我們都是靠記憶去背單詞、背語法的;而晚期學習者(學習時間比較長、達到較高水平的學習者)就出現了將語法知識轉移到程序性系統的過程-------這壹點,越來越接近母語者的模式。也就是說,隨著二語者學習時間的增加、語言水平的不斷增高,二語者大腦中的語言知識分布也會越來越接近母語者的模式,這真是所有語言學習者的福音。

Ullman指出通過練習和學習,以及神經可塑性的事實,二語者的語言能力所反應的物質基礎會逐漸和母語者吻合。Opitz和Friederic 2003使用fMRI,借助人工語言的手段證實了DP model,認為:“a shift from the declarative to the procedural system during late L2 learning.”

既然語言學習和記憶系統如此關系密切,那我們不妨去看看和記憶系統有關的結論,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去掌控自己的語言學習過程:

關於陳述性記憶系統和程序性記憶系統,我們已知:

分屬於不同的腦區,具有不同的生物基礎;

陳述性記憶系統獲得知識更快,但是程序性記憶系統雖然慢,但是壹旦鞏固,可以實現自動化;

青春期前的程序性記憶系統優於陳述性記憶系統(程序性記憶能力在人類生命早期達到peak),成年人的陳述性記憶系統優於程序性記憶系統;(這似乎能部分解釋關鍵期,因為語言能力的終極體現是能自如地使用語言,而這種自如地使用語言的程序性能力在青春期前達到了巔峰,所以,就有了所謂的關鍵期。也似乎能解釋,為什麽我們學什麽技能都有所謂“童子功”的說法。)在成年以後,生理學上的發育也會造成程序性記憶系統的功能衰減,而陳述性記憶系統的功能提高,因此陳述性記憶擔當了大部分語言學習的責任,比如:記憶walked(L1:walk+ed),記憶語法規則等等。女性在declarative memory方面的優勢可能會帶來在二語學習方面的優勢。但是完全依靠陳述性知識系統不可能實現L1 proficiency (native like)也並不是所有的語法知識都可以靠陳述性記憶系統習得,有些簡單的形式可以,但是有壹些抽象的、長的構式則不可以。

女性的陳述性記憶系統優於男性,因為陳述性記憶系統的物質基礎會受到某種雌激素的調節;(看來我們經常說女孩子記憶力好、記東西快不是沒有道理的!)陳述性記憶系統和程序性記憶系統除了大腦的物質基礎不同,也受到激素的影響。陳述性記憶系統顯著的受到乙酰膽堿和雌激素的影響(Phillips and Sherwin, 1992, Sherwin 1988),比如相關研究表明雌激素提高了女性的陳述性記憶(Maki and Resnick, 2000; Sherwin, 1998),當然男同胞也有雌激素,所以也有研究表明雌激素提高了男性的陳述性記憶(Kampen and Sherwin, 1996; Miles, Green, Sanders, and Hines, 1998)。

如果壹種知識以陳述性方式獲得,或者不斷以陳述性方式訓練,那麽,這種知識的使用和提取會更加依賴陳述性記憶(程序性記憶同理)。(這壹條,細思極恐,如果我們不斷地加強自己的語法學習、或者中英互譯式的背單詞,那麽我們在使用單詞和語法的時候就會不斷地通過在陳述性記憶中提取的方式,而不是自如地使用。也就永遠達不到母語者式的流利,也就是為什麽我們不管如何努力都會出現“僵化”的原因!)

兩種知識不可以互相轉化,但是互相協助、互相合作,並且互相競爭(見5)

兩種記憶系統平行發生功能!(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並沒有發生先後之分,兩種知識不可互相轉換,而是以壹種平行的方式同時進行的,比如walked在陳述性記憶中作為壹個詞,而同時-ed又作為壹種內隱知識在程序性記憶中學會了。)

這樣總結下來,大家是不是覺得,那麽,語法還是要通過程序性的、內隱的方式去學才能最終實現母語者水平是不是呢?如果總是去刻意地學語法、背語法,在使用的時候就總是要在大腦中中英互譯壹下,無法實現英語思維。那麽,學習者如何通過程序性系統去學語法知識呢?

學習者是否通過程序性系統學習語法知識取決於:

1.語法知識是怎樣學習的(知識是以內隱的方式獲得or外顯的方式獲得);

2.L2 exposure的本質(本質是基於意義的理解,還是focus-on-form式的學習);

3.學習者的特點(such as intrinsic procedural learning abilities,有的人不擅長在語言材料中發現規則、註意到不同,所以這樣的人可能只能通過外顯的方式去學習)

Ullmnan教授本來是研究人類記憶系統以及和記憶系統有關的神經生物學、各類激素甚至基因方面的研究,當他開始研究母語者和二語者的記憶系統時,從二語者身上推開了理解語言與大腦的關系,這壹點對我來說非常有啟發,有壹種他山之石的感覺,也許我們想要了解人類語言,從人類學習第二語言入手是壹個不錯的出發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