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戰場上,雙方在防空作戰中的攻防對抗成為壹大亮點。俄羅斯和烏克蘭各自用自己的防空設備攔截對方的導彈,互相攻擊,奪取制空權。其中,雙方的“山毛櫸”防空導彈發揮了重要作用。
俄方利用“山毛櫸”防空導彈構建了自己的野戰防空裝備體系,特別是在切爾尼戈夫戰役中擊落了烏方兩架蘇-35,有效阻止了烏方的空中支援行動;烏克蘭方面動用了23個“山毛櫸”防空導彈營來構建國家防空系統,以應對俄羅斯的威脅。那麽,在俄羅斯和烏克蘭戰場上屢建奇功的“山毛櫸”防空導彈有何特長?
(1)基本信息:7月14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壹架波音777客機在烏克蘭靠近俄羅斯邊境被壹枚陸基防空導彈擊落,機上298人全部遇難,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軒然大波。在這起事件中,壹枚名為“山毛櫸”的導彈被廣泛懷疑是這起空難的“肇事者”。
“山毛櫸”防空導彈是蘇聯研制的低空近程機動防空武器系統。系統代號為9K37,北約將其命名為SA-11“牛虻”。它是俄羅斯第三代防空導彈系統,也是BUK中程地對空導彈家族的最早成員。
導彈系統是蘇聯在1972年研制的。1979年,烏裏揚諾夫斯克機械廠開始用9K37“山毛櫸”替換現役過時的導彈系統,裝備部隊。9K37是俄羅斯國防部授予的官方系統型號;範圍擴大的升級版1984投入使用。
(2)基本性能:裝備9K37山毛櫸的每個導彈營包括1輛指揮車、1輛搜索雷達車、6輛運輸-架設-發射-雷達車和3輛裝載車。每個導彈連包括兩輛運輸-架設-發射-雷達車和壹輛裝載車。
攻擊時,先快速爬升,然後俯沖瞄準目標。導彈系統進入戰鬥狀態需要5分鐘,從目標跟蹤到導彈發射需要22秒。導彈系統發射車裝載4枚9M38導彈,最大射程30公裏,最大射擊高度14000米。9K37山毛櫸導彈主要用於對付30-15000m高度的美軍反輻射導彈、巡航導彈和超音速、亞音速飛機,可引導三枚導彈同時攻擊壹個目標。
(3)衍生型號:9K37是最原始的版本,采用半主動雷達制導,外形酷似“標準”防空導彈。彈體中端安裝4個長弦短跨操縱面,尾端安裝4個帶截頂三角翼的活動操縱面。
馬航墜機事件中被媒體聚焦的山毛櫸就是它的改進型,分別是山毛櫸-M1和山毛櫸-M1-2(北約代號SA-17,綽號灰熊)。“山毛櫸”-M1的外貿版叫“恒河”,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型號。“山毛櫸”-M1-2與“山毛櫸”-M1相比,采用新型9M38M1導彈,射程增至35km,射擊高度增至22000m。
自2007年以來,俄國對BUK系統進行了幾次重大更新,包括山毛櫸-M2/M2E、山毛櫸-M3和山毛櫸-MB。這些改進後的導彈系統具有在敵方電子幹擾和火力攔截條件下攻擊現代高機動戰鬥機和巡航導彈的能力,能夠在復雜電子對抗條件下為作戰部隊提供可靠的防空掩護。
(4)系統組成:“山毛櫸”防空導彈系統由指揮車、目標搜索雷達車、照射與導彈制導雷達車、導彈發射車、自行裝填發射車和導彈組成。這些車輛有兩種類型:輪式和履帶式。
1.指揮車:負責分析空情,控制和監視各火力單元,為單個發射車指示和分配目標。通信依靠無線電天線和電線。最多可跟蹤60個目標,指示36個目標,控制6個發射點,響應時間2秒。
2.目標搜索雷達車:多功能相控陣目標搜索雷達車執行目標探測、敵我識別、目標搜索、跟蹤和分類,並為指揮車提供空中畫面,通過無線電拉桿天線和導線進行通信。該雷達的搜索範圍為360度方位角和50度仰角,最大探測距離為160公裏。
3.導彈發射車:導彈發射車配有火控雷達,與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天線配合工作。相控陣雷達以壹定的仰角安裝在轉臺組件的頭部。
在作戰中,雷達的任務是照射目標,並向飛行中的導彈傳送彈道修正指令。雷達的通信依靠無線電棒天線和電線。該雷達搜索跟蹤距離為120km,跟蹤範圍為方位角60度,仰角-5度至+85度,搜索時通道數為10,發射時通道數為4。
4.導彈運輸/發射車:用於儲存和運輸SA-17導彈,必要時參與發射。它在外形上與導彈發射車相似,但沒有配備雷達部件。
導彈運輸/發射車有四枚導彈待發射,四枚導彈成兩對安裝在裝載裝置的轉臺兩側。這四種導彈既可以用於自身的導彈裝載,也可以用於導彈發射車的導彈裝載。導彈運輸/發射車本身裝載時間為15分鐘,導彈發射車裝載時間為13分鐘。汽車有兩種類型:輪式和履帶式。
5.SA-17導彈:SA-17導彈采用半主動雷達末制導導引頭,可進行慣性中制導和數傳彈道修正。動力裝置為兩級圓形火箭發動機,最大速度1200米/秒..
山毛櫸M1-2系統發射的9M317導彈長5.5m,直徑0.4m,發射重量710-720kg,高爆戰鬥部重50-70kg。該雷達用於近炸和引信觸發。導彈最大機動過載30G,最大有效射程40-50m,最小有效射程2.5-3km,最大有效高度22-24km,最小有效高度10-15m,最大目標速度1200m/s(目標附近)或300-400。
軍事詞典:
為什麽搜索和發射時雷達通道數不壹致?
搜索時和發射時雷達通道數不壹致,這與雷達的工作原理有關。壹般來說,常見的雷達工作模式有三種。
壹、搜索模式:這是雷達最基本的工作模式,這是雷達發展的初衷。在搜索模式下,雷達只搜索目標的存在,不跟蹤目標的軌跡。其主要目的是在最大的搜索範圍內,以最快的速度發現敵方目標。
二、跟蹤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要求雷達持續跟蹤特定目標,持續輸出目標的信息,包括方位、俯仰、距離信息、速度信息等。在保證準確性的前提下。與搜索模式相比,跟蹤模式下的雷達更註重信息的準確性,所以對數據率和刷新率要求較高,所以工作載頻比搜索雷達高,脈沖寬度和脈沖重復頻率相對更大。相應的,由於抗噪聲和抗幹擾措施,為了追求高定位精度,對跟蹤模式下雷達信號的帶寬也有要求。
三、制導模式:這種模式是為了實現導彈的飛行控制,所以制導模式下雷達發射的信號通常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用於探測和跟蹤目標的信號,另壹部分是用於引導導彈飛行的飛控信號。
因此,“山毛櫸”系列防空導彈系統的導彈發射車上使用的雷達在開始搜索時使用搜索模式。該模式下,雷達探測距離遠,但對目標速度方向的定位不準確,所需功率相對較低;發射時采用制導方式,對功率要求比較高,不僅要跟蹤目標,還要飛導彈。因為通道數是指在規定的工作功率下,同時探測到的理想距離目標的數量,所以對於同樣功率的同壹雷達,搜索通道自然比發射通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