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阿賴耶識”其中真正的內涵是什麽?

“阿賴耶識”其中真正的內涵是什麽?

阿賴耶識,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譯為「藏識」;在六識之外,肯定有潛在的阿賴耶識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壹。本文嘗試從語源學的角度,探討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藉此形構阿賴耶識說發展的軌跡。

《阿含經》中已有「阿賴耶」壹詞,意義專重心理學上的貪愛、執著,阿毘達磨時代的論書亦同。瑜伽行派的經論,才使用阿賴耶識壹詞,其語義在《解深密經》中,意指「隱藏於肉體中的識」,與肉體形成安危與***的關系,首出的意義為「隱藏」,其次說它有生物學上的執受義;《攝大乘論》側重此識與諸法的關系,將阿賴耶識詮釋成「與諸法相互攝藏的識」,進而是有情會「執藏」以之為自我的識;《成唯識論》立基於種識不壹的立場,從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解釋阿賴耶識的語義,有別於《攝大乘論》種識是壹的立場,其中又區分以現行賴耶和以種子賴耶為中心的窺基與圓測二系。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壹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壹切眾生,每壹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壹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恒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好象沙加的擁躉是最多的吧,放在東方人的眼裏是唯美,放在西方人眼裏是神秘。最早的時候看SS,也覺得車田正美偏愛沙加,把能讓人“勢利”的好東西都往他的身上堆砌。但是既然自己這麽想,也無非是,不喜歡這個人物。

不喜歡的第壹個原由,是不和諧。無論如何都沒法接受,釋迦轉世,卻為雅典娜拼命的事實,完全是兩條道上的人,何必牽強。而沙加閉著雙眼,站在處女宮中對著幾個青銅聖鬥士輕蔑的樣子,也很讓人難堪。他的“暴戾”扣在近神的頭銜上,實在很尷尬。似乎說來說去,就是那麽簡單的原因,因為他是釋迦轉世,所以他有資格狂妄,他有資格在88個星座裏卓爾不群。這個來自沙加的不和諧聲音,我接受了,但是我不喜歡。

不過沙加後來“升華”了,在沙羅雙樹園裏。那場從容戰鬥,想必會是很多人心中的最美吧,而那片書寫著“阿賴耶識”的花瓣飄遠的時候,連我也心為之動。

然而,阿賴耶識……

不知道沙加悟到的到底是什麽。

沙加在處女宮中扔給青銅小僂僂們的壹句話,總也難以忘懷,--“我與神的區別,就是我沒有神的慈悲。”可不可以說是對這位釋迦的壹個大大失望呢?

還記得年幼的沙加,碎碗置前,破鐘覆體,哭倒在佛像腳下。恒河邊又有多少人死去,六道中可有安身之所?他是釋迦,所以他思索,他要求解脫。

如果說車田安排給沙加的只身赴冥域,就是“給”了他最確切的解脫的話,那麽他就已經得脫了吧。可惜,沙加手出“六道輪回”,但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都是給予他人的,沙加自己,就如他對壹輝所言,智者如斯,自然是六道之外,是超脫之人。不修慈悲的神,那是度己不度人吧。

佛學,有小乘說,亦有大乘說。大乘,是菩薩乘。覺而有情,是為菩薩。大覺心,又大慈悲心的眾生,方為大乘。具有超脫出世,平等同仁,慈悲入世,而又行隨順世間之大方便的人,在SS裏,不知道有沒有。如果有也不是沙加,也許穆先生倒要更象菩薩壹點(不是自己偏心)。

沙加至多是小乘。小乘只修度己,由“緣覺乘”而“辟支佛”,由“聲聞乘”而“阿羅漢”。如沙加般自度,卻又藐視眾生的,應該只是如小乘倡導的那般,純然超脫世而已吧,是正所謂“小”呀。

只出世,而不入世,自言坎外,命系坎內,這本就是沙加的局限。身為聖鬥士的釋迦轉世的悲哀?

於是,唯美的沙加悟到了阿賴耶識。

佛學所言,眾生皆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是為六識。第七識的末那識,則是自我執著。

所謂“阿賴耶識”,是輾轉生死,永不壞滅的無沒識。“我”的壹切善惡業力寄托在阿賴耶識上,隨著生死轉世而在六道中流轉,是所謂為“我”就是這個“我”,第七的“末那”要執著的,也就是這個“我”。

既然眾生皆發自自身的阿賴耶識,那麽沙加悟到的是什麽?是他的阿賴耶識麽?那就該是前世佛陀的“自我”了。這如果放在《火王》的眾神身上,不知道算不算得覺醒,但放在即定了釋迦轉世的沙加身上,似乎是沒有什麽意義的意義。

……

轉世佛陀,阿賴耶識。開悟的沙加真的悟得什麽了呢?

開悟的奧修在首頁說,悟是頭腦不能理解的東西,於是我放下了翻開第壹頁的書,再也不讀,因為我只有頭腦而已。

我心愚鈍。所以我推測不到沙加之悟。於是我只能說,沙加的悟,我接受了,但是我不喜歡。

阿賴耶識,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譯為「藏識」;在六識之外,肯定有潛在的阿賴耶識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壹。本文嘗試從語源學的角度,探討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藉此形構阿賴耶識說發展的軌跡。

《阿含經》中已有「阿賴耶」壹詞,意義專重心理學上的貪愛、執著,阿毘達磨時代的論書亦同。瑜伽行派的經論,才使用阿賴耶識壹詞,其語義在《解深密經》中,意指「隱藏於肉體中的識」,與肉體形成安危與***的關系,首出的意義為「隱藏」,其次說它有生物學上的執受義;《攝大乘論》側重此識與諸法的關系,將阿賴耶識詮釋成「與諸法相互攝藏的識」,進而是有情會「執藏」以之為自我的識;《成唯識論》立基於種識不壹的立場,從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解釋阿賴耶識的語義,有別於《攝大乘論》種識是壹的立場,其中又區分以現行賴耶和以種子賴耶為中心的窺基與圓測二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