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ǔ wén
英語:Chinese
語文,人文社會科學的壹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範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壹門學問。
語文的定義:
[哲學] 語文是進行表述、記錄、傳遞口頭或書面信息的文字言詞的物質存在形式;語文是描述事實、引證思維、陳述思想、表達意誌、抒發情懷、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壹種意識存在內容(這些內容其信息原意因語言文字固有的釋義格韻等特性可能受到限制改變或得到發揮變化)。
在我國臺灣省該科目被稱為“國文”而不是“語文”。
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簡稱。
“語文”壹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壹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壹,改稱“語文”。這壹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采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的壹門主課。
語文,是壹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壹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
學好語文,要註意培養 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我希望當妳讀完這篇“爛文”後,能為妳的語文之路,墊石鋪地,為妳的語文大廈添磚加瓦,為妳學習鋪上壹條通天大道。
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妳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壹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妳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系,妳可以從“0”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壹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壹天,妳會突然發現,原來當壹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就是如此容易。妳還可以參加壹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征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裏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正如剛才說的,妳可以參加社交活動,那有人便會問了,如果贏了,當然會使我們鬥誌高昂,興趣更濃烈,而相反,則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對語文反感,那豈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可以肯定回答:“不會的”。這樣看妳如何認識結果的價值。正如所說,會信心百倍去學好語文,如果失敗了,可以自我檢討,是哪裏做得不好,“挫折是強人的壹筆巨大財富,弱者的萬丈深淵”,妳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壹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妳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妳堅持壹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壹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鐘。“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壹試(但不可盲目)。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壹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壹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說學習方法,“語”為話語,“文”為文字。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壹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裏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妳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很濃,方法很對,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
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壹句話壹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妳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 要重識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壹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壹日之功,需要妳的恒心。
上述皆為鄙人愚見,多為淺薄之言,其實每人都有他的壹本經,都有壹套未發掘的(有的當然發現了)學習秘籍。
朋友,當妳看完這篇文章後,掩卷沈思時,希望能使妳有所受益。為語文功底差的人,改變現狀,為功底好的人錦上添花。
語文,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蕓蕓眾生,包羅世間萬象。
深味人間真情,在語文的樂章上譜寫愛與美的贊歌;體悟人生真諦,在語文的妙筆下閃耀理性的熠光;歷經社會百態,在語文的書卷上嬉笑怒罵;徜徉自然之樂,在語文的天堂裏展現鐘靈毓秀的奇絕。
走進語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語文溫馨的人文關懷等著您;
走進語文,觸摸每位吧友心靈的歡樂與哀傷,語文獨特的視角期待著您;
走進語文,絲絲書卷氣與忱忱關懷心撞擊妳的思想與胸臆,語文濃縮千年文化積澱陶醉著您。
走過壹段長長的路,背後彌漫的是模糊的雲煙。品品語文,尋找逝去的歲月,釋放躍動的心聲,撥開雲霧見日月,暢想前所未有的高遠境界。絲絲問候與關懷融化了妳的煩惱與憂愁,點點滴滴的積累與記憶成就了妳質的飛躍。
吟壹首短詩,博得滿堂喝彩;
寫壹篇美文,贏得大家青睞;
問壹個問題,收獲無限精彩;
分壹份心得,回報汩汩清流。
此謂語文的魅力!
鉆文學,品美文,彰顯大家風範;
讀《三國》,看《紅樓》,引人無數情思;
讀讀神話、童話,馳騁想象的空間;
背背詩詞、駢賦,扣住文化的脈搏。
壹篇散文,在纏綿緋惻中體會肝腸寸斷的淒苦;
壹出戲劇,在曲折迂回中叠出動人心魄的震撼;
壹首詩歌,在含蓄凝練中讀出超脫凡世的清遠;
壹部小說,在潮起潮落中成就驚世駭俗的向往。
語文,厚碩的雙翅,激人永遠搏擊長空;
語文,心靈的回響,引人走向高貴的殿堂;
語文,幾許清風熹雨,給人雲開月朗的爽潔。
踏過壹片海,用廣博的知識激起片片微瀾;采過壹叢花,在智慧的碰撞中迎來縷縷清香;有過壹個夢,決定從這裏啟程……
走進文學,探索文化,在心靈的光盤上鐫刻語文的美妙,壹份恒久,壹份輕松,笑問人生,夫復何求?
在我國臺灣省該科目被稱為“國文”而不是“語文”。
語文的全稱是漢語言文學
壹、語文必釋
1950年8月1日,隨《中華人民***和國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令》的公布,壹個嶄新的學科名——語文,莊嚴誕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語文被分設為漢語和文學兩科間隔兩年,壹直沿用,已經50年了。然而,由於50年來新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語文學科竟連個“科學定義”都還沒有!因此,50年來語文教育界見仁見智、莫衷壹是,應試教育的白熱化浪潮現將語文教育推倒了業內外人士公認公憤的“少慢差費”困境之中。今春以來,以《人民教育·語文教育世紀談》專欄和《中學語文教學·問題之鑒》專欄倡導的“語文教育問題大討論”正如火如荼,人聲鼎沸。業內外理論與實踐兩路人馬正薈萃於“語文教育問題”之中。不探索出解決語文教育問題的辦法,不得罷休,實為家國大事。如何使語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費”?筆者認為應實事求是理性思維,抽薪止沸,對“語文”這個概念作出科學的辨證,並取得***識,盡快解決語文學科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語文科學概念問題已50年了,也有必要總結成功的最根本經驗,上升到理論。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就不至於徘徊不前。所以,“語文”必須解釋。用實事求是的認識武器,“語文是什麽?”問題完全能解決,也肯定有科學的解釋。
二、語文原義釋
“語文”壹詞,《辭海》和《辭源》未收編作註。《現代漢語詞典》的解法是“‘語言和文字’也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新華詞典》註為“‘語言和文學’,也指‘語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這些工具書,因都沒有把“語文”作學科名來解,對“語文教育問題”幾乎不起好作用。釋法是否科學?也就另當別論了。
在作過大量的調查和分析之後,我得出:“語文”壹詞的原義,不應是“什麽和什麽”,只能是“中國古今書面語言作品”,是“文章”。
1932年,上海大江書鋪刊印了復旦大學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名著《修辭學發凡》,書中大量使用了“語文”壹詞!有“漢語文”、“語文分離”、“語文合壹”、“語文正常關系”、“語文改進”、“語文的體式”、“完美的語文”等等等等。大教授這些“語文”是指什麽呢?細讀《修辭學發凡》全書,清楚得很,“語”是來源於口語的書面語,“文”是來源於文言(文飾之言)的書面語,未形成文字的口語叫“話”,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陳望道先生花費筆墨篇幅要說的是“‘語辭’和‘文辭’都是需修之辭”。壹清二楚。
《中國文學史》現當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話本”這個詞。“話本”是什麽?以中文系出身為主的語文老師們大概都知道“話本”是“舊時說書的人說唱時用的底稿”。老中國話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明清兩朝作興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時起,“話本”上的語言被叫作“白話”,“話本”上的文章和跟“話本”語言風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語體文”的名號,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禮了。當代中國人都寫“語體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過文言文家族的衰敗史,其統治地位被語體文奪去,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是連續倒黴背運上百年的結果。帶頭造反的康有為、梁啟超,搞了次“新文體運動”,隨後是壹批無產者搞“‘五四’文化運動”,再後來,文言文的寶座在三十年代中後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大眾化問題大討論”中搖搖欲墜,最後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藝整風運動”中轟然倒塌。活該!誰叫文言文要八股九股、僵化腐朽,束縛禁錮自明清以來老百姓的頭腦,阻礙科學與文化的進步,最終導致國門被洋人活活打破了呢?再不說白話,寫語體文,非搞得亡國滅種不可!有腦子的人是不會坐視不管的!
偉人毛澤東在天安門豪邁發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壹聲宣言之前,“語文”是“古今中國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聯合式簡稱”,是名詞術語,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壹個普遍概念。
三、語文錯覺
1950年8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教育部頒布《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標誌著嶄新的——語文學科的莊嚴誕生。隨“語文”用作學科名,“語文”這壹概念的靈活性表現出來:質方面,由“文章”變成了“關於文章的學問”。量方面,由壹事物(語言)的“類概念”變成了另類事物(教育學科)某屬(課程)內的“種概念”。正是“語文”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變化,而人們的認識沒有及時跟進,出了行而上學的差錯,由此,帶來了教學觀念上的不少模糊。
展示語文的真實定義之前,有必要分析,辨別幾個典型的錯覺,加以糾正。
把“語文”解釋為“口頭語和書面文”,是上了師範類大學《語文教學法》教材的,此說,導致“語文”成為“掌握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工具課”,出了三個失誤:第壹,語言是不帶階級性的,純粹認“語文”為語言學,放棄了新中國學校人文教育的階級烙印蓋戳大權,違背了教育規律,無異於向有亡我民族之心的列強及有害我民族進步之恙的封建半封建歷史倒退派們投降。第二,不該把“口頭語”也包進“語文”內來。學校教育是以內化文字化了的意識、知識為意義的,學母語口語,大沒有進學校的必要。城裏鄉下到處都有未入過學的老幼,除了嬰兒,沒多少不會說話的。蒙童與老農婦的語言也不失生動形象風趣,也能精當地表情達意,他們所掌握的語言,就是不能“至遠,至久”,時過境遷就煙消雲散。所以語文課不必以“教習口語技術”為責任,而應以“同化書面交際規範”為職責。第三,因為人們習以為常認為語言是交際工具,忽視語言還是思維的必備條件,所以有了“語文是工具”的錯誤推論,泯滅了語文教育啟迪發展智力的偉大作用,把語文課搞成了工具課。壹般的,或者外國語言課可以看成工具課,語文則不行,它不僅以字詞辨析為目的!
語文課是文學課嗎?文學是藝術的壹種,能從事“文學藝術”工作的人畢竟少數,中小學不是文學院,語文不能搞成文學課。作為人文教育的基礎學科,藝術化作為壹種理想追求,當然可以,但決不能當作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義務教育,教點粗淺的文學常識,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無可厚非,深淺應有度,應因材施教。
語文是始於且屬於新中國的,具有時代進步性的人文教育科學綜合基礎課,是科學系統中的壹個古老而又嶄新的學科。錯覺應予校正。
四、語文學科定義及其釋 [以下部分曾於2002年6月在《中學語文教學》發表]
“語文”是科學,要定義,是不能由什麽名人或權威規定的,必須遵循邏輯學中定義的規則,作出的定義還必須有鞏固人們認識成果、有助於人們掌握知識的作用。下不出定義而強行加以規定、或者以“同仁之意”去猜度,那麽概念就是錯誤的。必須采用“屬加種差定義法”來求取。
語文,學科名。
語文是新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範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學科。
總類:科學;分類:人文科學;子類:人文教育科學;屬: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壹個基礎學科。種差三個,(①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②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③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範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足夠與同屬的別種學科如政治、歷史相區分,也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本學科的本質屬性。
經檢驗,符號定義的邏輯規則,不存在“寬”“窄”“反復”“循環”“負”“含混”“隱喻”等等毛病。是“科學定義”。
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對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當語文教學陷進“少慢差費”的泥潭時,人們發出了“語文教育誤盡蒼生”的埋怨,假使蒼生真的被誤,語文學科首先該受埋怨!不是嗎?“人生聰明識字始”,語文不行,什麽都枉然。我們現行的《語文教學大綱》沒有把啟迪發展智力放在肩上,還是“工具”“工具性、思想性”難怪很多人以為“語文課最好上”,又有人認為“語文課最難上”。好上與難上的分水嶺就在於如何看待智力啟迪與發展,是否對學生的壹生負責。語文素質被認為就只有聽說讀寫能力,孰不知“察言觀色(看)、審時度勢(想)”不說不聽沒讀沒寫但也是語文素質的表現。語文教學對於培養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與判斷等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作用。主持智育,支持德育,策應體育,支應藝術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才是健全的語文教育觀。要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前提是學好語文。所以,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
同化現代化的民族***同文化心理,同化現代書面交際規範的學科有且僅有語文。語文學科名是真善美的統壹體,不叫“國語”,不稱“漢語”,不名“文言”,也不號“華文”,仔細壹推敲,我們會贊嘆:新中國教育開拓者們創立的“語文”學科名,真是巧奪天工,精美絕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簡直是新中華文明的標誌性傑作!同化現代化的全中華民族***同的書面交際規範和人文心理素質,是語文師生和語文工作者的***同責任!責無旁貸!
語文,人文學科術語。
舊中國,語文是古今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簡式統稱。現今,語文是學科名。語文,還是壹個人文素質衡量術語,指人的內部言語機制品質和外部言語技術能力綜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