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知識問題
會計定義 拼音:kuài jì 英語:accountant 詞典定義:① 監督和管理財務的工作,主要內容有填制各種記賬憑證,處理賬務,編制各種有關報表等。 ② 擔任會計工作的人員。 專業定義: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用壹系列專門的方法和程序,對經濟交易或事項進行連續、系統、綜合地核算和監督,提供經濟信息,參與預測決策的壹種 會計管理活動 會計是對壹個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作出預測,參與決策,實行監督,旨在實現最佳經濟效益的壹種管理活動。 會計可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部分。 財務會計:編制財務報表,為企業內部和外部用戶提供信息。財務會計的信息是提供廣泛的用戶。其重點在於報告財務狀況和營運狀況。 管理會計:主要是對企業的管理層提供信息,作為企業內部各部門進行決策的依據。沒有標準的模式、不受會計準則的控制。 成本會計:指為了求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產費用的會計。成本會計的中心內容為成本核算。成本會計分為管理及財務兩個方面,成本會計協助管理計劃及控制公司的經營,並制定長期性或策略性的決策,並且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降低成本與改良品質。 統計會計 會計的職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經濟活動過程,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真實、準確和完整,為管理經濟提供必要的財務資料,並參與決策,謀求最佳的經濟效益。 會計的起源 會計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籍記載,早在西周時代就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采取了“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方法。在西漢還出現了名為“計簿”或“簿書”的賬冊,用以登記會計事項。以後各朝代都設有官吏管理錢糧、賦稅和財物的收支。宋代官廳中,辦理錢糧報銷或移交,要編造“四柱清冊”,通過“舊管(期初結存)+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見在(期末結存)”的平衡公式進行結賬,結算本期財產物資增減變化及其結果。這是中國會計學科發展過程中的壹個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出現了以四柱為基礎的“龍門帳”,它把全部賬目劃分為“進”(各項收入)、“繳”(各項支出)、“存”(各項資產)、“該”(各項負債)四大類,運用“進-繳=存-該”的平衡公式進行 古代賬簿核算,設總賬進行“分類記錄”,並編制“進繳表”(即利潤表)和“存該表”(即資產負債表),實行雙軌計算盈虧,在兩表上計算得出的盈虧數應當相等,稱為“合龍門”,以此核對全部賬目的正誤。之後,又產生了“四腳賬”(也稱“天地合賬”),這種方法是:對每壹筆賬項既登記“來賬”,又登記“去賬”,以反映同壹賬項的來龍去脈。“四柱清冊”、“龍門賬”和”四腳賬”顯示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核算收支方式的發展,體現了傳統嚴謹的中式特色。 現代會計是商品經濟的產物。14、15世紀,由於歐洲資本主義商品貨幣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會計的發展。其主要標誌:壹是利用貨幣計量進行價值核算;二是廣泛采用復式記帳法,從而形成現代會計的基本特征和發展基石。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管理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受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環境的影響,傳統的財務會計不斷充實和完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更加標準化、通用化和規範化。與此同時,會計學科在20世紀30年代成本會計的基礎上,緊密配合現代管理理論和實踐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會計體系,從而使會計工作從傳統的事後記賬、算賬、報賬,轉為事前的預測與決策、事中的監督與控制、事後的核算與分析。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是會計發展史上的壹次偉大變革,從此,現代會計形成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隨著現代化生產的迅速發展,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電子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於會計核算,使會計信息的搜集、分類、處理、反饋等操作程序擺脫了傳統的手工操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會計科學的根本變革. 從不同角度考察會計,可對會計本質得出不同的認識。這些認識可概括為:(1)會計是反映和監督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壹種方法,是管理經濟的工具。(2)會計是壹個收集、處理和輸送經濟信息的信息系統。(3)會計是通過收集處理和利用經濟信息,對經濟活動進行組織、控制、 古時賬簿調節和指導,促使人們比較分析,講求經濟效益的壹種以價值活動為對象的管理活動。早期的會計包括審計。習慣上,對擔任會計工作的專業人員簡稱為會計,有時把會計作為會計學的同義語。 會計的發展 (壹)古代會計階段 古代會計,從時間上說,就是從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會末期的這段漫長的時期。從會計所運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計量記錄法,單式賬簿法和初創時期的復式記賬法等。這個期間的會計所進行的計量,記錄,分析等工作壹開始是同其他計算工作混合在壹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後,才逐步形成壹套具有自己特征的方法體系,成為壹種獨立的管理工作。 (二)近代會計階段 近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標誌壹般認為應從1494年意大利數學家,會計學家盧卡*帕喬利所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壹書公開出版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此間在會計的方法技術與內容上有兩點重大發展,其壹是復式記賬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二是成本會計的產生和迅速發展,繼而成為會計學中管理會計分支的重要基礎。 (三)現代會計階段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目前。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誌,壹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1946年在美國誕生了第壹臺電子計算機,1953年便在會計中得到初步應用,其後迅速發展,至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就已經出現了電子計算機軟件方面數據庫的應用,並建立了電子計算機的全面管理系統。從系統的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的“管理會計”這壹術語在1952年的世界會計學會上獲得正式通過。 編輯本段會計的基本性質核算方法 會計的核算方法壹般包括:設置帳戶和帳簿,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復式記賬,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表和檢查、考核、分析會計資料等,最重要的是進行企業財務管理事務。 會計的方法是履行會計職能,完成會計任務,實現會計目標的方式,是會計管理的手段。 會計的分類 按其報告的對象不同而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 按行業分為:工業企業會計 、商品流通會計 、 金融證券會計 、保險企業會計 、 施工企業會計 、房地產業會計 、郵電通訊會計 、農業企業會計、旅遊餐飲會計 、 醫療衛生會計 、 交通運輸會計 、 文化教育會計 、物業管理會計、 行政事業會計 、 上市公司會計 、物流企業會計 、連鎖經營會計 、 出版印刷會計 、 私營企業會計 、 小企業會計(制造業) 會計、小企業會計(商業) 會計、 電力企業會計、 煤炭企業會計 、鋼鐵企業會計 、 石油化工會計 、 汽車行 現代賬簿業會計 、 煙草企業會計、 酒類企業會計 、 食品企業會計 、藥品企業會計、 加工制造會計 、 輕工紡織會計、 外經外貿會計 、 信息咨詢服務業會計 、 廣告服務會計 、房屋中介服務會計 、市場(農貿、五金、批發、建材、服裝等)會計 、個人獨資企業會計 、 高新技術企業會計 、軟件及集成電路會計。 按工作內容分為:總帳會計、往來會計、成本會計、材料會計等。 按工作範圍分為:公***會計、私用會計、政府會計。 會計科目分類 會計科目分類分為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成本類、損益類,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並不是會計科目的分類方式,只是經濟業務的壹種分類方法,有利於財務的管理。 1、資產類: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並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資產類科目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其中流動資產又分為現金及各種存款、短期投資、應收及預付賬款、存貨、待攤費用等。 2、負債類: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負債類科目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其中流動負債包括短期借款、應付及預收賬款、應付工資、應交稅金、應付股利以及預提費用等。 3、所有者權益類:是指所有者在企業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其金額為資產減去負債後的余額。 所有者權益類科目包括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本年利潤和利潤分配等。 4、成本類:是指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費用,按各種不同對象進行歸集和分配,借以確定各該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成本類科目包括生產成本、制造費用和勞務成本等。 5、損益類:是反映企業在壹定期間內利潤或虧損。 損益類科目又分為損收類(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和損費類(包括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支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外支出、所得稅、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6、***同類(略) 資產類、成本類、損費類這三類科目都是增加在借方,減少在貸方。 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損收類這三類科目都是減少在借方,增加在貸方。 會計的對象 會計的對象是指會計所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即特定主體能夠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通常又稱為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資金運動包括特定主體的資金投入、資金運用和資金退出等過程。 會計的基本職能 會計的基本職能包括進行會計核算和實施會計監督兩個方面。 會計核算職能是指主要運用貨幣計量形式,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從數量上連續、系統和完整的反映各個單位的經濟活動情況,為加強經濟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提供會計信息。 會計監督職能是指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和相關會計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審查。 會計的特點 會計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會計核算階段,會計核算有如下三個基本特點: 1.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 2.以真實,合法的會計憑證為依據; 3.會計核算和監督具有連續性,系統性,全面性和綜合性。 會計的要素 (壹)會計要素及其內容 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進行的基本分類,是會計核算對象的具體化。 企業會計要素分為六大類,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其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項會計要素主要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收入、費用和利潤三項會計要素主要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 事業單位會計要素分為五大類,即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 (二)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 1.資產 (Asset) 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資產的主要特征有: (1)資產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包括購買、生產、制造行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項。預期在未來發生的交易或事項不形成資產。 (2)資產是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是指企業享有某項資源的所有權,或者雖然不享有某項資源的所有權,但該資源能被企業所控制。 (3)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是指直接或間接導致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企業的潛力。 資產按流動性分類,可分為流動資產 (Current Asset) 和非流動資產 (Non-Current Asset)。 流動資產是指預計在壹個正常營業周期中變現、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預計在資產負債表日起壹年內(含壹年)變現的資產以及自資產負債表日起壹年內交換其他資產或清償負債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流動資產主要包括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款項、應收利息、應收股利、其他應收款、存貨等。 非流動資產是指流動資產以外的資產,主要包括長期股權投資 (Long-Term Investment)、固定資產 (Fixed Asset)、在建工程、工程物資、無形資產、開發支出等。 2.負債 (Liability)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負債的主要特征有: (1)負債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現時義務是指企業在現行條件下已承擔的義務。未來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義務,不屬於現時義務, 會計電算化不應當確認為負債。 (2)負債的清償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負債按流動性分類,可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 流動負債是指預計在壹個正常營業周期中清償、或者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資產負債表日起壹年內(含壹年)到期應予以清償、或者企業無權自主地將清償推遲至資產負債表日後壹年以上的負債。流動負債主要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款項、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應付利息、應付股利、其他應付款等。 非流動負債是指流動負債以外的負債,主要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券等。 3.所有者權益 (Owner's Equity)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又稱為股東權益 (Shareholders' Equity)。 所有者權益包括實收資本(或者股本)(paid-in Capital)、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其中,資本公積包括企業收到投資者出資超過其在註冊資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額的部分以及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等。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又合稱為留存收益 (Retain Earnings)。 (三)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 1.收入 (Revenue)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2.費用 (Expense) 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3.利潤 (Profit) 利潤是指企業在壹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 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 (Gain) 或損失 (Loss),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損失。 就會計原理或基礎工作規範而言,各類單位基本相同,但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事業活動采用的是收付實現制而不是權責發生制,由此導致行政事業單位會計要素的設置及其定義與企業單位有所區別。行政事業單位為資產負債表和收入支出表(類似企業的利潤表)設置了五項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凈資產 、收入和支出。在會計要素的定義上,以事業單位會計要素的定義為例,資產是指事業單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負債是指事業單位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要以資產或者勞務償付的債務,包括借入款項、應付款項、應繳款項等;凈資產是指事業單位的資產減去負債後的差額,包括事業基金、固定基金、專用基金、事業結余和經營結余等;收入是指事業單位為開展業務活動,依法取得的非償還性資金,包括補助收入、事業收入、經 會計書籍營收入及其他收入;支出是指事業單位為開展業務活動和其他活動所發生的各項資金耗費及損失以及用於基本建設項目的開支,包括撥出經費、事業支出、經營支出等。 同時,在具體會計確認和計量原則上,行政事業單位與企業還有些區別。比如,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