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左傳》傳說是春秋末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桃花源記》東晉 陶淵明的,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作品出處《柳河東集》。
《嶽陽樓記》北宋範仲淹,作品出處:範文正公集。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
《國風·秦風·蒹葭》是春秋時期《詩經》中的壹篇,作者無名氏。
《觀滄海》是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
《飲酒·結廬在人境》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
2. 唐詩的文學常識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的詩。唐詩是漢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是漢文化寶庫中的壹顆明珠,同時也對周邊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中,自唐朝開始,有關唐詩的選本不斷湧現,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按照時間,唐詩的創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近體詩也有兩種,壹種叫做絕句,壹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壹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壹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壹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詩骨--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詩傑--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壹格,人稱“詩傑”。
詩狂--賀知章: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 因其詩豪放曠達,人稱“詩狂”。
詩家天子 (另壹種說法--詩家夫子)七絕聖手--王昌齡: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詩仙--李白: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詩聖--杜甫: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聖”。
詩囚--孟郊: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元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詩奴--賈島:壹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詩豪--劉禹錫:其詩沈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詩佛--王維:王維不少詩歌中有濃厚佛教禪宗意味,以禪入詩。
詩魔--白居易:其作詩非常刻苦,“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稱“詩魔”。
五言長城--劉長卿: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稱其為“五言長城”。
詩鬼--李賀:其詩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詩雄-岑參 七律聖手--李商隱 詩神--蘇軾(宋)
3. 關於古詩的知識5條
壹、什麽叫詩歌 “詩”壹詞,本是四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中的《詩經》的簡稱。
《詩經》本稱“詩”,後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
詩,原本是配樂來唱的,所以也稱“詩歌”,後演變成脫離音樂的壹種文學體裁。 1、對詩歌的定義: 〈1〉《辭海》:是最早產生的壹種文學體裁。
它按照壹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現代漢語詞典:文學體裁的壹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感情 2、對詩歌定義的詮釋(依《現代漢語詞典》說) (1)有節奏、韻律的語言。
舊體詩在節奏、韻律方面有嚴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體詩和宋代的詞,在字數、平仄、對仗、用典、韻腳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①節奏(或稱節拍):指聲音的輕重緩急與抑揚頓挫,主要表現在語氣的間歇停頓上。 △王維《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歌可以沒有嚴格的韻律,但必須有鮮明的節奏。
郭沫若說:“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 ②韻律:指詩詞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韻規則。
《辭海》:指詩歌中的聲韻和節律。 △平仄:漢語古音有平、上、去、入四聲(現入聲字已在普通話中消失)。
按現代漢語的四聲(除輕生)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字在京劇念白中還有:街。 平仄聲的特點:平聲:平緩悠長;仄聲:短促急收。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詩歌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唱歌時的拖腔都要落平聲上才能延長, 例: 歌詞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聲上。
△押韻:指詩歌中某些句子末韻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調和諧優美。壹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
新詩有幾句押壹次韻或不押韻的。例王之渙的詩: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涼洲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勞動生活:△古歌謠:斷竹,續竹。
飛土,逐肉。 △《詩經·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
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產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會 石壕吏 新婚別 △杜甫的《三史》 潼關吏 《三別》 垂老別 新安吏 無家別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兵東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詩經·碩鼠》 ③反映邊塞生活 △王昌齡《從軍行》: (壹)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白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土谷渾。
△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哭,古人征戰幾人回。
④反映愛情生活:△《關雎》△《孔雀東南飛》△李季《王貴與李香香》 ⑤反映山水田園: △陶淵明《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中句: “采局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王維《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 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賀敬之《桂林山水歌》 (3)抒發感情: 別林斯基:“感情是詩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動力因素;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歌。”
詩歌抒發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樂、驚、恐、思。例: ①喜: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塞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②怒:嶽飛《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擡眼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③哀:△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談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瑛《壹月的哀思》: 敬愛的周總理,我不能去醫院瞻仰妳,只好攥壹張冰冷的報紙,靜靜地,佇立在長安街的暮色裏。任壹月的風,撩起我的頭發,任昏黃的路燈照著冰冷的淚滴…… ④閨怨婦思: △李清照《點降唇·閨思》: “寂寞深閨,柔腸壹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李清照《壹剪梅·別愁》: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4. 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
為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昭明文選》而成。《古詩十九首》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沈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
藝術上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同時,《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令古往今來的讀者常讀常新。
壹、詩詞簡介 1、題解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經無法考證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後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古詩十九首》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
2、作者和寫作年代 關於《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說法,《昭明文選·雜詩·古詩壹十九首》題下註曾釋之甚明:“並雲古詩,蓋不知作者”。曾有說法認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創作,例如其中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後人多疑其不確。
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技巧,壹般認為它並不是壹時壹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間。 3、價值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
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註,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系。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遊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壹度霸踞文學的題材領域,現在讓位於與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乃至街衢田疇、物候節氣,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因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後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它的藝術風格,也影響到後世詩歌的創作與批評。
就古代詩歌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劉勰的《文心雕龍》稱它為“五言之冠冕”,鐘嶸的《詩品》贊頌它“天衣無縫,壹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並不過分的。
詩史上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五言古詩之權輿的評論例如,明王世貞稱“(十九首)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碎足並駕,是千古五言之祖”。陸時庸則雲“(十九首)謂之風余,謂之詩母”。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下層文士漂泊蹉跎,遊宦無門。
《古詩十九首》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表述著同類的境遇和感受。這十九首詩歌,基本是遊子思婦之辭。
具體而言,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士人的仿徨失意和人生的無常之感,是《古詩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內容。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 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
清人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對此有壹段非常準確的評價說:“《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誌,而得誌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乎?誌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於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以我之懷思,猜彼之見棄,亦其常也。
夫終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復不知其樂,乍壹別離,則此愁難已。逐臣棄婦與朋友闊絕,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雖此二意,而低回反復,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者,此詩所以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則人人本自有詩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盡,特故推十九首以為至極。” 這段話指出了《古詩十九首》所表達的情感,是人生來***有的體驗和感受。
如:表現思念故鄉懷念親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現思婦對遊子深切思念和真摯愛戀的《凜凜歲雲暮》、《客從遠方來》和《迢迢牽牛星》;表現遊士對生存狀態的感受和他們對人生的某些觀念:《回車駕言邁》、《明月皎夜光》。 總之,《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是“人同有之情”。
因而,這些詩歌能夠永久地感動人,千古常新。同時,它以藝術的方式,表現士子的社會境遇、精神生活與人格氣質,並由此透視出漢末社會生活的壹個側面,有相當重要的認識意義。
《古詩十九首》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沈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學者所謂“逐臣棄友、思婦勞人、托境抒情、比物連類、親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質言之、寓言之、壹唱而三嘆之”(王康《古詩十九首繹後序》),良非虛言。例如《青青陵上柏》寫作者遊戲宛洛,意在仕途。
然而他發現這個宮殿巍峨、甲第連雲,權貴們朋比為奸,茍且度日的都城,井非屬於他的世界。在詩人貌似冷峻的態度中,蘊含有失去人生歸宿感的迷惘。
有從政理想被褻瀆的。
5. 詩詞曲的文學常識
詩是文學基本體裁之壹 它源於宗教.還有壹種形式,起源於勞動.詩最本質的特征是抒情美.詞是唐代興起的壹種新的文學樣式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詞、詩余,是配合燕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曲,元曲的簡稱,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體裁之壹.元曲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 提到曲,人們壹般都認為就是指元曲,實際上的曲是廣義的戲曲.戲曲藝術在中國文學史上乃至整個中華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並不遜於詩、詞和賦.古人根據不同的內容表達需要,創造了詩、詞、曲這三類詩歌體式,並在各自體式中擁有不同的樣式種類,可謂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詩歌是任何壹個民族最早產生的文學樣式,我國也是如此.從《詩經》算起,詩歌發展歷史已有幾千年,詩歌的形式也難以言計.大而言之,詩可分為不大講格律的古體詩和講究格律的近體詩.古體詩中又有詩經體、楚辭體、樂府體(古樂府、新樂府)、民歌體、七言古詩、五言古詩等.這種區分,除了時間上的不同外,在表達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們總的特色是古樸、凝重,反映現實比較直接,表達形式自由.近體詩包括五、七言律詩和五、七言絕句,它們總的特色是精練、優美、含蓄,反映現實間接,格律嚴整,詩句間跳躍性大,絕句更強調蘊藉空靈的韻味. 唐宋後,詞這壹新的詩歌樣式開始出現,並迅速發展,與詩並駕齊驅.詞由於要和樂歌唱,而且壹般是由女子在宴會上歌唱,因而比詩更講究含蓄蘊藉、形式精巧、音調和諧.詞又分為小令、中調、長調.小令精巧輕盈,空靈蘊藉,韻味悠長;中調與七言近體詩規模相近,分為上下兩闕,但講究變化,曉暢中見蘊藉,分隔中見整體;長調因其歌唱時壹般節拍舒緩、篇幅較長,故又稱慢詞.由於長調篇幅長,容量大(最長的《鶯啼序》,256字),因此詞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敘事、抒情、寫景、議理從容展開,結構上講究轉折變化,渾成統壹. 元代興起的曲(元曲分為劇曲、散曲,前者指雜劇中的唱詞,這裏指後者),雖有配樂歌唱,承詞而發展,但又別有風味. 詩詞曲的不同體式,就如人們不同的服飾,以適應不同季節和審美的需要.認識到這壹點,再來閱讀,不能不讓後人佩服古人創造不同詩體的聰明才智.對於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認識到,作過不少論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國維認為“詩之境闊,詞之言長”;有的過於直觀,如王士禎以晏殊詞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與湯顯祖《牡丹亭》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為例說明詞、曲的不同;有的過於簡單,如李漁認為詞“上不似詩,下不類曲,不淄不磷,立於二者之中”.其實,三者之間不同的特色體現在題材、意境、風格、手法、形式等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