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文化是壹種特殊的文化。從歷史上看,農耕文化和江海文化同等重要。後者可以從溫州方言中的“排”、“盤”、“彭”、“陳”等名稱以及大量的水產品名稱中得到證明。這從周代《逸周書·王會傑》所列貢品“東越海蛤,甌人蟬蛇,蟬蛇之食美”可見壹斑。
說的有鯖魚(鰻魚)魚,在溫州叫蛇魚(包小青《溫州話初稿》)。據說鯖魚(鱔魚)是蛇魚,所有的經、音、義都引用三倉。)。通過海洋生產和貿易,我們溫州人可以更多地了解世界。
溫州人的祖先源於古代東甌國,屬百越分支甌越人。《山海經·海內南經》說“歐在海中”。甌越分為東、西兩個分支。後來東甌漢化,改為中國吳語。西歐還有不漢化的,就是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
現在溫州話裏“子、邦(河邦、古音邦、土音別)、永(柚)、顏(蟑螂)、羌(蟑螂)、成(甕)、伊(蟎)、桓(蟑螂)。
東甌王叫他齊堯,他卻以為自己姓齊堯。其實越人沒有姓。今天,Xi歐的所有語言仍然稱國家的主和領導人為zau。在史書中,東甌的全名是姚武玉,“姚”只是他名字的首字母。所以“瑤瑤”是東甌語“王堯”的音譯。
古時候溫州有很多“金碗”埋在田野山麓,和甌地區的剔骨葬是壹樣的,可見東西甌和越國的風俗是壹樣的。
因此,方言蘊含著最原始、最古老的文化痕跡,保留著各種地方特色,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傳承保護和深入研究。
保護方言和推廣普通話不是對立的。溫州是南戲的發源地,南戲起源於溫州地方戲曲。為了走出溫州,南戲和今天的甌劇都是用浙江官話來演的,但都穿插了很多方言元素,從張協的狀元和琵琶記就可以看出來。語言學老前輩王力先生在擔任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委員會委員時,就提出了“提倡國語,支持方言”的口號。今天也要“推廣普通話,保護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