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方面是要對別人的問題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和豐富的經驗,建議人需要具備建議的能力.另壹方面是給別人提供的建議要有可操作性,不要在建議裏用這些語義模糊的詞語,諸如樓上幾位朋友所使用的“多看書”、“練練筆”,如果妳不能把這些“大道理”化小,那麽我們就不要暴露自己的淺薄並貽害他人了.最後壹個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那便是我們要有建設性與責任心,不是慫恿或縱容別人犯錯與淪喪.
我不確知我的中文詞匯量,也不敢稱自己的中文表達水平高.盡管如此,我願意就妳的問題來分享壹些我的經驗,希望能對妳有所裨益.
擴大中文寫作詞匯量,從方法上來講,與擴大英語詞匯量應該是相當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認識——儲存——運用.
我們需要不斷去學習和認識新詞匯,將其儲存在我們的大腦中,並通過運用來鞏固、加深理解並提高我們的表達能力.所以,看了那麽多書,認識了那麽多字詞,如果不能記住他們,並且不會借助它們來給自己的語言或文章添彩增色,又有什麽意義呢.更確切地說,我們除了能感受到辭藻的華麗或花哨,並不能體會到這些詞語的精妙處,不也是很淺薄和浪費的嗎.
在我學習中文的過程中,有兩件事讓我獲益匪淺,印象很深.
第壹件事,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父親讓我每天練五百個鋼筆字和三十個毛筆字,而且內容主要是《成語詞典》(容量大約是5000余條)、《唐詩三百首》及名/格言、錦句.我記得有壹個時期,那本《成語詞典》幾乎可以完整背誦下來,而《唐詩三百首》也能背誦三分之二.
第二件事是在高中階段,語文老師讓我們抄寫了壹遍《現代漢語詞典》.本來功課很緊張,所以許多同學都請外班的同學代勞,或抱怨老師“變態”.我在後面把註釋省了,要知道這件工作實在枯索而繁重^_^
這兩件事讓我有幸完整地“瀏覽”了壹遍兩本工具書,雖然大多數成語和詞語都不常用,也沒有記住,甚至也不了解典故的來龍去脈;但對閱讀中文來說,還是非常有幫助的.當然,倒是那些名/格言、錦句,記的最多,在寫作的時候獲得了較多的“上場機會”.
修辭在文學作品中表現為兩種——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也就是我們在寫文章除了可以追求瑰麗華美的文風外,也可以追求樸素淺白的風格.大陸的文學作品中,似乎淺白居多,而港臺及海外的華文作品則貌似更註重辭藻壹些.
回過頭來,成語、格言、詩詞名句的確是讓人心馳神往,那樣的文章也更傾向於清麗高雅,但倘若要對這些經典熟稔於心、運用自如,則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現代的許多寫手乃至作家,也常常用詞不當或引用不當,例子不甚枚舉.外行反正不太懂,懂的又沒人追究.
國情如此啊!壹言以蔽之,粗制濫造.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字詞的用法被忽略掉了,而例句也是可有可無的.近義詞的區別則更讓人摸不著頭腦^_^我後來研究過這本詞典,比如我查什麽是“質樸”,解釋是“樸實”,我又查“樸實”,“樸實”的意思也沒說清……也就是說,人們對這些詞語的含義並不清晰^_^
我現在的做法是,寫作中只用自己沒有疑問的那些“詞語”.
記得在《人文精神論》裏,大約把諾貝爾文學獎的“標準”描述為“追求語言的純正、氣勢,崇尚人類理想之旨趣.”(原話我記不住了)我覺得這項“標準”對文學作品而言是極有價值的.
需要提醒妳的是,擴大詞匯量並能在寫作中運用自如,不可能壹觸而就,因此不要急於求成.
但基於目前的普遍“腦殘”之作文現狀,妳讀下《成語詞典》就足夠了,可問題是,如果妳的文章裏壹旦有那麽多成語典故,他們看得懂嗎?
不要“多看”,我看了500多本書,九成以上都是垃圾,浪費了我大段的寶貴的僅有的青春啊.
想感受文采的話,讀讀古代的詩詞歌賦,尤其是賦.想玩味內容的話,思想和哲學及科普著作是要讀幾本的.文學作品的話,80年前寫的,現在還在版的可以讀,其余的,讀獲獎作品吧.
凡是妳所欣賞的,妳都要用筆摘抄下來,回味並記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