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說他“聰明、博學、精通性情”。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五十四年(1715)入知南書房,因罪被革職。乾隆七年(1742)復職。龔書法,初從董其昌,擅楷書,擅“亭體”。他曾寫過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吳德玄《初月樓書隨筆》說:“書名最令人印象深刻,筆力沈重,充滿追香,但神韻遠遠不夠。”著有《天平齋書畫題跋》、《才子佛事集》。
喬大壯(1892 65438+10月16—1948年7月3日),原名曾茂,是個大塊頭,性格剛強,壹行字,號。薄外居。成都華陽人。
第壹代從浙江紹興遷到蜀中,祖父喬茂軒在清代赫赫有名。他曾經在1898年運動中收集了六位先生的屍體。少年遊京師,入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習經學詩,歸譯學堂,學法語。他的導師辜鴻銘稱他為多面手。他早年在書法上師從於市南,以秦漢為篆刻方法。唐圭璋稱贊它是“神壇上飛翔的代名詞”。
1915擔任教育部圖書審批司專員。1927去南昌當周恩來的秘書。65438-0935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後歷任重慶中央大學師範學院詞學教授、國民政府經濟部秘書、軍訓部委員、監察院參事等職。1947由臺灣省立大學文學院中文系系主任徐守尚推薦,他被聘為臺灣省立大學中文系教授。2月1948,徐守尚在臺北被殺,繼任本部部長。他因拒絕鎮壓學生運動而被革職,回到南京。不久後,他因目睹徐守尚慘死而深受刺激。同年7月3日,他在蘇州喬峰投水自盡。著有《博外音樂運動》、《博外樓詩集》、《喬大壯印章集》、《喬大壯書法集》。黃系列《喬大壯先生手書批評周邦彥的詞》等。
刁是清代書法家兼學者。善畫、詩、韻。字* * *陳,號約山,浙江慈溪人。年輕的時候,我被命名為詩和書。後來生病了,得了腳病。我經常坐在沙發上背誦詩歌和學習書籍。劉體擅長寫榜,筆力渾厚。他生前不斷有尋書者,不肯為名人達官貴人簽名,說“吾書五尺長,我知其然,卻捉不住刀。”
丁傳敬(1870 —1930),本名秀夫,秘男,非詩人之滄桑,貪愚,招壹僧。江蘇丹徒人。清代書法家。
光緒二十三年(1897),陳被推薦編館,後居金門。書法,不加修飾,求字者無窮。著有《史文恭存》和《宋人故事集》。中國書法大辭典已流傳。
範翔(1608 ~ 1675),白字,名墨安。海寧人。
明代是進貢學生,擅長書法。家境貧寒,寫不完。清初,我賢惠正直,卻不肯辭官。他因莊婷明史案被捕,後來與查濟祚、齊魯壹起被判無罪。有《典安記》、《趙氏遲輿傳》。
黃易(1744-1802),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和書法家。他跟隨丁靜學習,丁靜被統稱為“丁煌學派”。作為西陵八派之壹,人們壹般習慣將丁靜、姜仁、黃易、西岡稱為四大。篆刻比丁靜更具創新性,有“姜人拙,黃易巧”之說。他的“小心著墨,大膽玩刀”贏了壹個中等無知。著有《小蓬萊閣石刻》、《秋影寺主印》。書法是最精的隸書,用鐘鼎法,頗有古雅。
孔(1727-1791年),本名信夫,本名顧源,別號賈谷居士,山東曲阜人。孔傳鐸的第五子,孔繼汾的弟弟,孔子的第六十九個孫子。
乾隆三十三年(1768),中書候選人。龔書法,張昭女婿,在玉虹樓苦練12年,收獲筆法。後來又師從宋代“四大家”,成就頗豐。上面刻有玉虹樓帖、玉虹樓帖、玉虹樓續帖、古元仿古法帖、歷代名人法帖等。李繼洙是70年代公爵孔的叔祖。趙桓對嵇肅參與朝政不滿,以“逾越房制”和“企圖篡位”的罪名將他逐出家門。他死後葬在曲阜城西的大劉村前。
閆亮(?—1785),本名文山,本名宋齋,本名端硯齋,安徽亳州(今郝縣)人。清代書法家。
生於書香門第,曾祖父梁繼宗,祖父梁二祿,父親梁。他先在鹹安宮教書。乾隆二十七年(1762),舉人,四川八縣。晚年辭官,在壽春書院講學。初學書法的李詠,與孔並稱“南梁北孔”,與梁、並稱“三梁”。他死後葬在十裏集以南壹裏半的杜莊村。著有《書評帖》《畫說》。
梁國誌(1723 ~ 1786),會稽(今上虞)湯種良鄉人。清代書法家。
我的父親梁文標是刑部的獄官,政策很好。郭誌從小就開竅了。乾隆六年(1741)中選,乾隆十三年(1748)中得狀元,被翰林院頒編,二十壹年(1756)中得廣東鄉試後授考官,次年接任廣東道士(1756)。書法在謝太傅和張曲江之間。洪稱之為壹堆墨書。當時人們稱他與錢塘梁、亳州並稱“書壇三柱”。死的時候被太子太保封了,誌在必得。著有《靜思堂文集》。
梁(1723 —1815),字英,號善州,晚號步翁,90後號長翁。錢塘(浙江杭州)人。清代書法家。
生於清雍正元年,其父梁為大學士,曾主編《三希堂》。乾隆十二年(1747)賜秀才壹職,乾隆十七年(1752)特賜官職。從小接觸書法,能寫破字,善開行書。我初學顏真卿、柳公權,中年學米芾。後來我與柳永、翁方綱、王文誌並稱為清代四大家,與郭亮、梁國誌並稱三梁。同書擅長鑒別前人筆跡,過目後判斷其真偽。嘉慶四年(1799),時年77歲,宋代胡載《苕溪漁叢話》仍有摘抄,《鹿苑叢話》曰:“早年教趙、董,但身強體老,筆力自足,不念倚古。因此,這本書完全沒有意義。”嘉慶十二年(1807),他回國做官,不久就病了。死於嘉慶二十年。著有《波羅廟遺風集》。
梁(1697 —1763),錢塘人,是的侄兒,本名揚中,本名向琳。清代書法家。
父親梁文蓮,叔叔梁。五歲時,他就能說話了,他擅長文學。他聯合杭世俊、趙晨等六人,成立了“每月詩社”。雍正八年(1730)探花。乾隆時任禮部、刑部、戶部、吏部侍郎,東葛大學士。他掌管翰林院,經常隨乾隆出巡。書法,初學於劉公權,後學於趙孟頫、文徵明,晚年又學於顏真卿、李詠,編選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書法真跡,三希堂法貼。唐宋時命他寫詩。這項研究已經進行了12年。他病死的時候,家裏沒有子侄,很多財物都被偷了。《贈太傳·石聞莊》。他的兒子梁也是書法家。
梅調鼎(1839 -1906),晚清書畫家,浙江慈溪人。他的書法博采眾長,獨樹壹幟。年幼的孩子學習如何打扮自己,但這可能會讓人困惑。草書宗法二王。他中年學習歐陽詢,晚年致力於魏碑書法。梅調定在上海、寧波做了多年會計,家境貧寒。他的書法對海派書法影響很大,開創了浙東現代書法風格。
沈(1835-1899),清代浙江秀水人。
同治四年(1865)進貢,是分水詔書。擅長書法的楊()獲得了《九華帖真傳》。我偶爾寫花,模仿悲傷。當時與任伯年、舒昊等海上畫派關系密切。[1]神耕造。
沈道寬,1772 -1853,清代書畫家,浙江鄞縣(今寧波)人。生前居鄞縣,歸化大興(今北京)。
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在湖南陵縣、桃源任知府。他書法作品,擅長畫山水畫。享年82歲。
王文誌(1730-1802),字玉清,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探花,入國子監編讀,後任姚安(今雲南建水縣)知府。之後放棄仕途,與姚鼐等文人交遊。王文誌擅長書法、書法,尤以草書見長,可得董其昌之精華。被稱為“淡墨探花”、“談墨寒翰林”。姚鼐的《珍貴抱玄集》說,他刻苦讀書,達到了“失遺,忘寒暑,日夜窮”的地步。它與柳永、翁方綱、梁齊名,並稱為四大家。俗話說“天下三梁(梁、梁國誌、梁)不如江南王。”乾隆二十壹年(1756)赴琉球。中年以後,我深深信佛,齋戒多年。“我品味自己的文字:我的詩都是禪”[1]。著有《夢裏樓詩》、《書上詩三十首》。
吳大成(1835 —1902),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學者、碑刻家和畫家。
同治七年(1868)進士,歷任編輯、河北道主任、太仆寺官、左夫顧問。光緒十二年(1886)任廣東巡撫。光緒十四年,任河南山東河總督,修黃河水患,用水泥砌石築壩,加固“鄭州十堡”工程。光緒十五年(1889),請用新方法繪制黃河地圖,光緒皇帝命名三省黃河全圖。光緒十八年(1892),授湖南巡撫。光緒二十年(1894),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回家。
吳山畫山水花卉,尤以篆書見長。他很少向陳學習篆書。他的書法酷似李,並受到的啟發。他把篆書和金文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家族。著有《柯齋吉谷錄》、《谷子說》、《度量衡測》、《恒玄見藏金驥錄》等。
楊彬(1650 —1720),本名凱希,號耿府,別名大瓢任山、小鐵,人稱“楊大瓢”。浙江殷珊(今紹興)人。清代書法家和旅行家。
十幾歲的吳穎精通《漢書》和杜甫的詩。八歲就能寫破書(單子書,泛指大字)和書法作品。梁青《書評帖》說:“楊彬得寫書法,學右軍、長工(蘇軾),其韻自然。”他的父親嶽洋因在浙江東部的通海案中包庇錢增的小兒子而被判有罪。康熙元年(1662),他和妻子範被流放到寧古塔。那時候楊斌年才13歲,他領著5歲的弟弟(師洋飾)和兩個妹妹去上海灘縣城投奔叔叔在崇明鎮的右翼連隊楊毛靜。八年後,他的叔叔去世了,賓和其他人回到了殷珊。康熙十四年(1675)在蘇州完婚。康熙十七年,清廷開設博學宏字科,巡撫張提前推薦楊彬。拒絕參加考試。去山西、安徽、浙江、貴州、福建等地旅遊。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南巡時,楊彬領著弟弟哭著讓父親守邊。不是,後來楊彬為了看望父親,帶著柳條邊,經過船廠(今吉林市)。“他撞在石頭上,腦殼碎了,流了好幾升血就死了,死了半天就好了。”他來到寧古塔,沿途走訪哀悼,經常向老兵打聽趣聞。他寫了壹本書《劉辯簡介》,講述他壹路上的所見所聞。康熙三十年(1691),嶽洋死於駐軍,不準下葬。楊在身邊,跪在衙門裏痛哭了455天,並接受了侍衛內大臣索玉圖的賄賂,才被允許回國送葬。他的母親範“得知她散盡家財,騎著自行車”,而“土人把她送走,哭得滿路都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葬於蘇州。著有《進士源流》、《大瓢夫婦筆》、《西發堂詩集》、《大瓢先生雜文殘卷》、《塞外詩》、《範鎮考》、《日本富貴匯編》、《招待所鈔》、《遊西山詩》等。
楊沂孫(1813—1881年),祖籍永春,綽號玉子,中國江蘇常熟人。中國清代書法家。
少學李兆洛,善學管子和莊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舉人,官至安徽鳳陽知府。楊以篆書著稱於世,尤其是他的“篆書學”。他先師懷寧鄧,後吸收、、漢碑篆書,自成壹派,直追唐代李。馬宗火《集月樓略論》評價其篆書:“郝厝篆書甚勤,章法備全,缺者有韻。”《七言蓮》是他晚年的作品。他的著作有《管子·金邊》、《莊子·正讀》、《說文·文傑證偽》、《載西篇》、《關昊居士集》等。
沈權(1624 —1684),本名珍珍,本名湯怡,小名崇齋。清代江南(今上海松江)華亭人。
順治九年(1652)探花,國子監學士。書法,學董其昌、米芾的字體,進了誌南的書房,受到康熙的高度重視。康熙曾對李光地說:“我初學書法,(沈)之父曾多次指出陳的得失。每次寫書,都不曾錯過荃麟的勤奮。”代表作有《行書似天馬賦斧》,擅長畫花鳥動物,形象生動。康熙二十三年,死於官職。著有《補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