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我國主要劇種之壹,由清代中葉的徽調、漢調相繼傳入北京合流演變合成。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後流行於全國。
京劇,拼音:jīng jù。註音:ㄐ壹ㄥ ㄐㄨ_。
詞性:名詞。
結構:京(上中下結構)劇(左右結構)。
詞語解釋:京劇jīngjù。
我國主要劇種之壹,由清代中葉的徽調、漢調相繼傳入北京合流演變合成。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haO86.com鼓等伴奏,後流行於全國。
英:
Beijing opera.
引證解釋:
謂繁重的事務。京,大;劇,繁多。
唐李頎《望鳴臯山白雲寄洛陽盧主簿》詩:“故人吏京劇,每事多閑放。”
唐劉長卿《洛陽主簿叔知和驛承恩赴選伏辭》詩:“壹從理京劇,萬事皆容易。”
亦稱“京戲”。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壹。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後,於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壹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發展而成。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
國語詞典:
流行於北平的劇種。參見「國劇」條。
網絡解釋:
京劇 (中國戲劇藝術(國粹的典型代表))。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壹,場景布置註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
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壹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沈陽師範大學、中國戲曲學院、南開大學為京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