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音:bàchú。字典解釋:①免職;撤職2貶低身份;排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驅逐壹百所學校:
本來是指排斥諸子百家的雜說,專門宣揚儒家思想。
建議漢武帝實行,是董仲舒的治國方針和治國思想。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六經”和“揚孔抑百家”,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前者是後者的別稱。
為了進壹步加強中央集權,儒家大壹統思想、仁義思想、君臣倫理適應了武帝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於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儒家取代了道家的主導地位。邱和宰相田蚡推薦儒生王藏為博士,趙紈為古文士,褒儒貶道,進行改革。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把全國各地的賢良、方正作家召集到長安,親自過問。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的統壹是“天地之恒驗,古今之交”。現在老師各不相同,人各不同,百家之言目的不同,導致執政意識形態不壹致,法制多變,百家無所適從。
他建議:“不在六藝之科的人,孔子,沒有別的辦法,就不要上進。”董仲舒適應政治統壹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
這種思想並不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本來面目。而是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的壹些思想,體現了儒家思想“兼容”和“發展”的特點,是壹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
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君主專制,因此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和儒生的推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兩千多年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在中國近代史上,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886-1921)最早揭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於1916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孔子平議》。
儒家思想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意識形態,而道家等學派則被政治降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武帝實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