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近日發文稱,2012年,教育部開始組織國家壹流專家新編義務教育語文教材。在新版教材編寫過程中,編寫組嚴格把握選文標準,廣泛聽取意見,並將教材送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嚴格審核把關。新教材中,壹些有爭議的文章將不再入選,包括《尊嚴》壹文。以下是我關於尊嚴的“假文”出境教材,希望大家可以參考壹下!
“假課文”退出教材
《尊嚴》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壹篇課文。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壹個流浪到南加州的年輕難民堅持用他的勞動換取食物。市長很欣賞,把女兒許配給他,預言他會成功,因為他有尊嚴。這個難民就是石油大亨哈默。資料顯示,這個故事是虛構的,石油大亨哈默沒有這樣的經歷。這篇課文和愛迪生在地震中救媽媽父子壹樣,是經不起推敲的假文章,也是車間很多老師質疑的課文之壹。
語文是壹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壹的綜合性實踐學科。就語文教材而言,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語言,更要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凈化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尊嚴的表達方式或許可圈可點,但語言形式掩蓋不了虛假的內容。用壹個虛假的故事來教育學生如何獲得尊嚴,這本身就是作弊。教育呢?
而且《尊嚴》這個文本所傳達的思想本身就有問題。在這段文字中,哈默靠自己的勞動掙得了食物,從而獲得了尊嚴。這是否意味著這樣壹個饑餓的難民沒有尊嚴?我們應該鄙視和批判他們。學生應該如何對待那些生活落魄的人?人人平等。尊重他人,給予他人尊嚴,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線。那些不幸的,貧窮的,落魄的,或者社會上不幸的人,需要我們給他們同等的尊嚴。這是正確的思想導向。從這個角度來說,《尊嚴》這篇文章確實不適合作為小學語文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的選用要文藝優美,具有示範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各類別配置適當,難度適中,適合學生學習。語文教材是課程的載體,既體現了編者的意圖,又貫徹了國家的意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導向。可以說,語文教材的質量直接決定了語文教育的質量。因此,語文教材的編寫要有開放的心態和開放的意識。面對質疑和錯誤,絕不能避而不談,視而不見。而是要積極面對,積極應對,讓語文教材更加完善,從而給學生更好的語文教育。人教社對尊嚴的回應,表現出了包容的態度,也體現了對中國人負責的精神,值得稱贊。
不選“假”文,才是教科書應有的“尊嚴”。
近日,人教社網站刊文回應了《語文課本尊嚴》造假的問題。人教社回應稱,出版社正在組織相關專家對此進行判斷,並將根據專家意見做出相應處理。但2016年9月開始使用新版語文教材,本文未入選。
據了解,《尊嚴》壹文描述了美國石油大亨哈默的故事,但這是壹個編造的故事。年輕的哈默流浪到南加州,他用勞動換取食物的行為得到了市長的賞識,於是市長把女兒許配給他,預言他會成功,因為他有尊嚴。壹位語文老師質疑“這樣的實業家什麽時候壹臉蒼白地去乞討了?”他的前兩任妻子中,壹位是俄羅斯女男爵,另壹位來自新澤西。哪個是南加州壹個小鎮的鎮長送給他的?"
語文教材是傳道授業的重要依據,尤其是小學語文教材,對啟蒙兒童意義非凡,直接影響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和解讀,形成根深蒂固的記憶。但近年來教科書烏龍事件頻發,李白詩詞被篡改,韓愈只活到15歲,戰國孫臏壹直坐在輪椅上...選材不嚴,審查不力,壹些違背常識和科學的內容公然出現在教科書中。
雖然允許圖書編校錯誤率為萬分之壹,但萬分之壹的教材不是壹般的出版物,就像字典壹樣,是規範的出版物,容不得半點馬虎。有爭議的要虛心聽取意見,確實不合適的文本要盡快拿下。然而,壹些地方教科書編撰者和出版商對質疑的聲音無動於衷。比如愛迪生救媽媽,被壹線語文老師質疑了好幾年,卻在課本上不為所動。編纂者選擇性沈默,出版社無動於衷搪塞,往往導致教材舊錯,爭議不斷。有教研人員直言,“教研會上挑錯環節是必不可少的,課本上的錯誤壹定要挑出來傳達給老師。”由此看來,這壹次人教社拋棄了被質疑的文本,以有錯必糾的原則對待質疑,嚴肅處理。這才是出版社應有的態度。
事實上,隨著時代的進步,對教材的審查不僅應該更嚴格,還應該更加開放。壹個資深的語文老師不壹定能挑出壹個低級的醫療錯誤,這就需要審核員根據內容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來審核。同時,考官不妨多想想“互聯網+”,比如把擬稿放到教育平臺上,邀請壹線老師來讀。通常,他們在指出錯誤和遺漏時更有洞察力。過了這個篩子,糾錯解惑,為了教材更有教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