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解釋:
①原為儒家的倫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義;庸,有平常、常道等含義。儒家以此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並作為處理事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後來則泛指平庸、妥協、保守、不求上進。
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讀我詩,思量雲甚要。
③儒家基本經典之壹。原為《禮記》中的壹篇。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稱為“四書”。
擴展資料:
近義詞成語:中庸之道
[成語解釋]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典故出處]魯迅《仿徨 幸福的家庭》:他壹面想,這既無閉關自守之操切,也沒有開放門戶之不安:是很合於“中庸之道”的。
[ 近義詞 ]不偏不倚
[ 反義詞 ]厚此薄彼、偏聽偏信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