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原型理論與現代漢語詞類教學_現代漢語詞類劃分標準

原型理論與現代漢語詞類教學_現代漢語詞類劃分標準

摘 要:現代漢語詞類是壹種原型範疇,運用原型範疇理論能夠有效地解釋漢語詞類教學的疑難和分歧問題。本文主要闡述原型理論對現代漢語詞類劃分、現代漢語詞類數目、現代漢語詞類同句法成分之間的關系、詞類活用等方面教學的啟示,從而更好地促進現代漢語語法教學。

關鍵詞:原型理論 現代漢語 詞類教學

壹、引言

從認知的角度研究語言是語言研究的壹種新範式,認知語言學理論壹經介紹到國內便引起漢語語言學界的極大興趣。這壹方面是以langacker、Lakoff為代表的認知語言學理論所依據的認知概念與規則,有堅實的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心理實驗基礎,我們在日常思維活動中也能感覺到它們的存在,所以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壹方面,認知語言學理論對漢語的語法現象有很強的解釋力。

原型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壹種重要理論,Lakoff在其著作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g壹書中重點闡述了原型理論。“原型”(Prototype)這壹概念最早由Rosch(1975)及其同事用於解釋人類範疇化的過程。他們將“原型”定義為“某壹範疇的範例”①。從Rosch(1975)對“bird、fruit、vehicle、furniture、weapon”以及Labov(1973)對“cup、mug、bowl”等家用物品的範疇化的研究證明人們對某些範疇的成員的原型性有不同的評估。範疇成員之間有家族相似性,其中與其他成員有更多的***性的成員具有中心成員的地位,即範疇的原型。範疇之間的邊界是模糊的,互相滲透的。

現代漢語詞類問題壹直存在諸多分歧,涉及到分類標準、詞的不同歷史層次與領域層次等問題。其實,現代漢語詞類是壹個原型範疇,利用原型理論可以解釋漢語詞類中諸多的分歧現象。下面分別利用原型理論來解釋現代漢語詞類劃分、現代漢語詞類數目、現代漢語詞類同句法成分之間的關系、詞類活用等教學方面的分歧現象,以便更好地促進現代漢語語法教學。

二、原型理論與漢語詞類

(壹)原型理論與詞類劃分

劃分詞類的標準有三個:形態、意義和語法功能。對於漢語詞類劃分而言,壹般的語法教材認為語法功能是主要標準,其他兩個是輔助標準。語法功能主要包括兩方面:詞在句中充當的句法成分以及與詞的組合能力。即詞在句子中聚合關系和組合關系的總和。曹起(2009)、張望發(2007)建議用原型理論來劃分詞類或進行詞類教學。黃明亮(2009)運用原型理論分析了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範疇劃分。但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是單個詞的歸類。每個詞出現的語言環境復雜,又存在***時與歷時的差異。這樣我們對詞類歸納的理論就不能用經典理論,而應該用原型理論。張誼生(1998)運用原型理論對“永遠”壹詞進行了詞類劃分。從句法分布來看,“永遠”主要充當狀語,但也可以充當定語、賓語和謂語。研究發現,“永遠”壹詞最典型的語法功能是充當狀語,其充當狀語的時候分布是比較自由的,可以帶標記(帶助詞“地”),也可以不帶標記,可以前置,也可以後置,可以是連用形式(永遠永遠),也可以是重疊形式(永永遠遠);而“永遠”充當定語的時候,必須是有標的(即帶助詞“的”);“永遠”充當賓語時也要受到壹定的限制,壹般都出現在表示時間推移終點或方向的“到、至、向”等的後面,極少數出現在判斷動詞“是”之後;“永遠”充當謂語比較少見,壹種情況是同“是……的”壹起合成謂語,壹種是直接作謂語。有人根據“永遠”的語法功能把它歸為副詞、形容詞和時間名詞,其實這種壹詞多性的分類方法,對於語言學習和語法教學沒有多大的意義和價值。根據原型範疇理論,“永遠”的典型功能是充當狀語,典型詞類是副詞,非典型功能是先擴展為定語,然後擴展為賓語和謂語。按照這些功能的變化,“永遠”的詞類或許會由副詞向其他詞類轉化。現代漢語詞類的劃分,壹定要區分詞的典型功能與非典型功能,根據典型功能來歸納詞類。

(二)原型理論與漢語詞類數目

我們把比較有代表性的現代漢語教材的詞類數目歸納如下:

表1

實詞 虛詞 其他

朱德熙[8](P40) 名、動、形、區別、數、量、代、處所、方位、時間 副、介、連、助、語氣、 嘆、擬聲

胡裕樹[9](P284~298) 名、動、形、數、量、副、代 介、連、助、語氣、嘆、擬聲

北大本[10](P279~297) 名、動、形、狀態、數、量、區別、代 副、介、連、助、語氣

黃廖本[11](P8) 名、動、形、區別、數、量、代、副、擬聲、嘆 介、連、助、語氣

張斌[12](P285~288) 名、動、形、數、量、區別、副、代 介、連、助、語氣 嘆、象聲

邵敬敏[13](P174) 名、動、形、數、量、區別、副、代、嘆、擬聲 介、連、助、語氣

邢福義①[14](P159~242) 名、動、形、副 介、連、助 數、量、擬音

吳啟主[15](P309) 名、動、形、數、量 副、介、連、助、語氣 (半虛半實)代、嘆、擬聲

從上表可以看出實詞和虛詞的下位類別並不壹致,其中分歧最大是副詞、代詞、嘆詞、語氣詞。這幾類詞為什麽分歧大?我們可以用原型範疇理論來解釋。就漢語詞類範疇來說,實詞的原型成員是名詞、動詞和形容詞,而虛詞的原型成員是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所以,上表中顯示的這些詞類是沒有分歧的。之所以這些詞類能成為實詞或虛詞的原型成員,是因為我們劃分詞類範疇的時候運用的是雙重分類標準:壹是意義標準,二是語法功能標準。壹般來說,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意義實在(即既有詞匯意義,又有語法意義)的是實詞;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意義空靈(沒有詞匯意義、只有語法意義)的是虛詞。而實詞原型範疇成員名詞、動詞、形容詞既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也能充當句子的主幹成分,意義非常實在;而虛詞原型範疇成員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既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意義又空靈。數詞、量詞意義實在、數量詞結合在壹起充當句法成分,但是壹般情況下充當修飾語或補充語的成分,即壹般情況下不充當句子的主幹成分,相對名詞、動詞、形容詞來說,是壹種特殊的成分詞,作為實詞沒有名詞、動詞、形容詞那麽典型,在上表中邢褔義先生把數量詞單獨列出。副詞、代詞、嘆詞、擬聲詞的分歧更大,因為副詞意義比較空靈,代詞具有指代性,但是它跟指代對象的聯系是不確定的,嘆詞和擬聲詞只是模擬聲音的,更談不上是什麽詞匯意義,然而這四類詞與虛詞的語法功能不壹樣,它們能夠單獨成句或充當句法成分。所以這四類既不是實詞的原型成員、也不是虛詞的原型成員,原型理論認為範疇之間的邊界是模糊的、互相滲透的,是壹個連續體。副詞、代詞、嘆詞、擬聲詞是處於實詞與虛詞交界地帶的詞類。教學過程中面對教材的分歧,我們可以利用原型理論來給學生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