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不折”的“折”的讀音是:zhé
出自:荀子《勸學》
原文選段:
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釋義:
駿馬壹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績來源於走個不停。(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麽)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麽)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裏的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壹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騏驥:駿馬,千裏馬。駑馬,劣馬。駕,馬拉車壹天所走的路程叫“壹駕”。鍥:用刀雕刻。螯:螃蟹的大鉗子。
擴展資料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而荀子卻認為:人力能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他的門人韓非、李斯成為戰國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作者成就:
荀子對儒學經典的傳授居功甚偉。漢代儒學,不僅“禮學”出自荀學,“詩經學”乃至於“春秋學”都與荀學有關。
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論》認為“荀卿之學,出於孔氏,而尤有功於諸經”,並對荀子的“傳經”作了詳細考證,為經學史研究的學者所基本同意。當代大儒徐復觀也曾高度評價荀子在經學史上的地位。
荀子密切關註現實世界的變化,充滿事功精神。荀子講學於齊、仕宦於楚、議兵於趙、議政於燕、論風俗於秦,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卻對秦政、秦俗多予褒獎,而同時批評其“無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