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前幫助學生做好適當的、必要的備課。
葉聖陶先生說:“如果不教學生預習,他們就不會在學習中經歷幾次有價值的心理過程。”可見,課前預習是學生主動的學習行為。因此,教師要合理安排,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預習,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掌握最基本、最有效的預習方法,通過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第壹步,學生可以借助拼音閱讀生詞和短語,觀察生詞和短語的結構,盡可能多地找出相似的詞進行比較和區分。利用詞典工具了解生詞和單詞的意思,找出單詞所在的課文句子,全面了解單詞的用法,用生詞和單詞寫句子。這樣就可以為後面的學習掃除文字障礙。
第二步,略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法精讀課文,找到自己喜歡的句子反復閱讀或背誦,加深理解和體會。找出自己沒聽懂的句子,做好標記,等上課的時候再問老師或者同學。
第三步,思考文章後面的習題,寫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從圖書館、網絡或父母那裏收集相關資料,幫助妳了解由來已久的事實、科學性很強的道理以及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差太遠的材料。
低年級學生年齡太小,學習經驗少,可以借助拼音自學生詞,使他們能夠順利地閱讀、識別和閱讀課文。
(2)課堂教學是培養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
無論教育如何改革,基於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我國的基礎教育仍然更適合采用班級授課制的形式。學生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系統獲取知識,課堂教學仍然是教育活動的中心。因此,課堂教學在培養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其共同特點是學生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是權威教授,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協作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或在學習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提供演示,指導閱讀材料或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建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學習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使他們努力學習的內在動力。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足夠感興趣,就能積極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壹個寬松、和諧、平等、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享受學習。語文課壹開始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很重要,但讓學生自始至終處於主動自主學習的狀態是很重要的。教師根據課文特點靈活設計和引入新課,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比如在教《醜小鴨》的時候,老師可以設計問題引入新課:“醜小鴨為什麽要離家出走?醜小鴨在離家出走的日子裏經歷了什麽?醜小鴨後來變成什麽了?”
2.自主學習必須通過學生掌握壹定的學習策略來保證。興趣只是壹種誘因,壹種動力。讓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是保持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性的關鍵。(3)自主學習有獨立的壹面,有時是在沒有他人指導或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的。對於給定的學習任務,如果學生缺乏相應的解題策略,即使有很強的學習動機,學習也無法順利進行。課堂教學,教師有教學目標和任務,都希望有效地實現和完成。小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壹個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發展過程,也是壹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訓練過程。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幫助學生獲得學習策略。在感性階段,教師可以利用故事、圖像、操作或教材等創設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感性學習。在理解階段,根據不同年級設置不同的理解目標,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鞏固階段,教師要抓住由淺入深的機會,設計不同層次的習題讓學生做。在應用階段,它體現了從簡單應用到復雜應用的過渡。比如課文中的壹些好句子,讓學生馬上自己模仿壹兩句。
3.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質疑源於學生自己嘗試和發現的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壹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它更重要。提問的過程是壹個積極思考的過程,壹個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提問可以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主動,激發他們探索新知識的欲望。生成具有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能高效率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提供提問的機會。以“紀念碑”這壹課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問:“紀念碑”本來是什麽意思?課文裏是什麽?為什麽要這樣描述?提問的主線是解惑。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敢於嘗試和創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堅持正面引導,以表揚為主。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同學當然要表揚,但提出低質量問題的同學也要肯定,肯定他們的積極態度。④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實質上是對文章的“再創造”過程。不同人生經歷和性格特征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所以提問有自己的特點。
4.張揚個性,培養自主性。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關註學生的學習過程,關註學生的情感體驗,關註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關註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的舞臺,也是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舞臺。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很少有學生敢在課堂上大膽發言,尤其是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變得更加沈默。原因在於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交流形式單壹,師生之間簡單的對話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機會來處理他們的學習經歷和問題。語文課堂是學生表演的課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比如在《史密斯》的課堂上,老師可以觀看學生的表演,然後對學生的成績給予客觀的評價和真誠的建議,讓學生深刻理解故事背後的真相。
5、突破學科界限,多領域焊接。語文學習不是孤立的,它可以與其他學科形成交叉聯系。比如在研究蛇和農作物的時候,老師可以給學生壹些時間來分享他們從其他學科學到的動物和植物的關系。學生在學習“太陽”時,不僅可以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談談自己對太陽的認識,還可以從物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語文不僅與其他學科相關,而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說,語文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教學生口語交際時,要貼近生活,反映生活。
6.幫助學生形成合適的評價體系,鞏固自主學習能力。在自主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保持自己的興趣和意誌力,渴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和鼓勵,並從中學習進步的力量和成功的信心。⑤評價是為了“創造兒童教育”。我們應該註意評價的應用。首先要用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動機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立足於發展學生,肯定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欣賞他們獨特的見解,激發他們獨立探索的興趣和願望,增強他們的信心,使他們對不斷取得成功充滿希望和喜悅。其次,要讓學生自主參與評價。老師要教會學生評價自己,評價對方,評價老師。學生在評價重要性時學會傾聽、比較和鑒別,形成自己的評價體系。第三,要多角度評價。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努力並不是單壹的,努力的方向也是多樣的,成功的程度也是不壹樣的,所以要有目的地進行評價。
(3)課外自主學習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延伸。所以語文課下的學習主要是指課外學習。由於語文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性學科,因此需要學生把課堂學習和課後學習結合起來,充分開發和利用課外語文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各種語文學習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習和使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鼓勵他們多思考、多看、多閱讀、多寫作、多說。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小學高年級學生應在教師或家長的指導下,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