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壯族文化內涵概述

壯族文化內涵概述

郎。

壯語是中國的主要語言之壹,有2000多萬人口(包括布依語和傣儂語)。壯語屬於臺-嘉傣語系侗臺語系(壯侗語系)的臺灣語支,與泰語、老撾語、傣語、撣語關系密切。國外有學者稱壯語為“北臺”。壯語和布依語的北方方言屬於臺語支的北方組,而越南壯語和傣儂語的南方方言屬於臺語支的中心組。此外,泰語、老撾語、傣語和撣語構成了臺語支的西南群。

壯語在農村和壹些壯族聚居的城鎮仍廣泛使用,但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沒有普及。目前,散居在壹些縣市的部分壯族已改用漢語作為日常語言,但城市壯族占壯族總人口的比例並不大,以壯語為母語的壯族仍占壯族人口的90%以上。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壯族年輕人學會了熟練使用漢語,成為雙語人口。用壯文書寫的銀行名稱和面額印在人民幣上。

編輯此段落

壯醫藥

壯醫在先秦時期就開始萌芽了。經過漢魏六朝的發展,大約到了唐宋時期,已經形成了內服藥、外洗、熏洗、外敷、刮骨、角療、艾灸、挑針、貼針等10多種內涵的多層次壯醫藥結構,並逐漸形成了理論雛形。

編輯此段落

壯錦

中國壯族傳統手工織錦。據說這個契約起源於宋朝。用棉花和麻線作地經和地緯平紋組織,用粗而無撚的蠶絲作色緯織成花紋,在織物的正反面形成對稱的花紋,完全覆蓋地經組織,增加織物的厚度。其色彩對比強烈,圖案多為菱形幾何圖案,結構嚴謹多變,具有濃郁粗獷的藝術風格。用於制作連衣裙、毛巾、被子、背包、桌布等。主要分布在廣西靖西、忻城、賓陽等縣。傳統上,有20多種圖案,如兩條龍玩珍珠,回文,水圖案,雲紋,花卉和動物。近年來出現了“桂林山水”、“民族團結”等80多種富有民族風格的新格局。

壯族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壯族在古代被稱為黎族、遼族、憲族、土族。從宋代改稱童,現在改稱莊。

壯錦

壯族歷史悠久,世代居住在中國西南的廣西、雲南、貴州和湖南部分地區。壯錦又稱“錦緞”、“絨被”,質地厚實。壯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壹,是廣西的民族文化瑰寶。這種用棉線或絲線制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鮮艷,充滿了熱烈歡快的民族風格,反映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廣西通誌》載:“壯錦自諸縣來,愛彩是壯士。所有的衣裙、毛巾、被子都屬於五色絲絨,編織如花鳥。從遠處看,頗為巧妙耀眼,近視厚重,強者貴。”

壯錦是以棉紗為經,各種彩絨為緯,在裝有支撐系統、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布機上巧妙交織而成的藝術品。

編輯此段落

莊泉

壯族拳是廣西的壹種地方拳種,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

套路三十五套,短小精悍。結構嚴謹,動作簡單,拳勁大,步法穩,多短劃,善作記號掌,少跳腿,以四門為進退之道,常伴壯語,用聲助,用氣催。訓練方式多為站樁、打沙袋、樹樁等。《插芭蕉》、《抓石擦手》、《走梅花樁》、《七步鐵絲基本功樁功》。

編輯此段落

音樂藝術

壯族民歌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四五歲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母教女兒,形成了童年教歌,青年教歌,老年教歌的習俗。在農村,無論是在田裏種田,在山裏砍柴,婚喪嫁娶,節日還是青年男女之間的社會戀愛,都用民歌來表達親情。在壹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和爭吵,有時也是用歌曲來背書的。歌唱幾乎成了壯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每個人都會唱歌,每個人都會唱歌。因此,遼闊的壯鄉被稱為“歌的海洋”。被詩人稱為“布滿鑰匙的土地”。歷史上湧現出許多著名歌手,如劉三姐、黃三弟等,成為“歌仙”、“歌王”。

壯族民歌可分為三種形式:停腳歌、編曲和散歌。派格是壯族詩歌的自由形式,每首詩只詠唱壹件事,有時只要它。

300多行。著名的敘事長詩有《布波》、《布洛陀》、《宋立傲》、《馬谷湖之歌》、《六座小山和高達七》、《墨夷國王》等。其中,宋立傲的形式比較特殊。它不以敘事的方式講述壹個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領主的合並和戰爭為背景,通過抒情二重奏的方式表達壹對青年男女的感情。壹組四句,互問互答,是獨立的抒情詩,是有始有終的故事詩。

壯族的民歌種類繁多。從內容和形式上看,主要有古歌、敘事長歌、生活歌、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童謠等。壯鄉的民歌很多,但是唱的時候壹定要遵守既定的禮儀規範,不能亂唱。尤其是政治歌、禮儀歌、情歌,任何場合演唱都是有規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會上可以盡情的唱,但在家裏,在父母面前,在夜歌會上就不行。在祭祀歌中,祭祀唱什麽,結婚唱什麽,葬禮唱什麽,絕對不能顛倒。甚至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賓曲。

許歌

莊格威

在壯語中,許歌有宋東、山巖東宋、坡圩、侗城等名稱。大多在農閑時節或春節、中秋節期間,在山林的山坡上舉行。屆時,男女老少都會盛裝赴會,人數從數百到數萬不等。通常青年男女兩人壹組唱民歌。還舉行了扔繡球、摸雞蛋和燃放煙花等娛樂活動。

許歌是壯族古老的習俗,流傳廣泛,歷史悠久。據說唐朝有個歌圩。如《廣東新語》第八卷中說:“嶄露頭角的女子是劉三妹,據說是第壹位詞曲作者。她出生在唐中宗(684~709),十二歲。她熟悉古典歷史,擅長唱歌。那些在千裏之外聽到歌曲名字的人...嘗試在白河鄉和少年壹起爬山唱歌,廣東人,姚,童都圍過來看。宋代《太平宇宙》163卷,談鬥州信宜縣、趙州平樂縣風俗時有雲:“五谷熟時,鈸齊取,日為蠟。男男女女,滿身衣服,在聚會上推著包子,唱著歌。"

歌會通常在節日期間舉行,如春節、三月三日、中秋節等。,而且也有臨時搭理的宋。歌會規模有大有小,大歌會幾萬人,小歌會幾百人。壹次大歌會往往持續兩三天,白天作為壹日歌會進行演唱,壹般在山坡上或村外的田野裏舉行;晚上唱歌是壹種夜間歌會,在村子裏舉行。每當歌會來臨,壯族青年男女都會盛裝打扮,帶上禮物,從四面八方聚集到歌廳尋找歌手。中午或夜晚降臨時,形成歌唱的高潮,主要是男女互相對唱。有團體二重唱,也有二人轉。對仗歌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天文地理、歷史政治、生產生活,包括情歌、苦歌、古歌、農歌、花歌、菜歌等等。

許歌是壯族人民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地方,也是未婚青年歌唱愛情的地方。歌會上演唱的歌曲大多是從生活語言中高度提煉出來的,具有生動、樸實、深刻的特點。韻、唱、記、賦、比、興等藝術手法經常交替使用。未婚青年可以在歌會上自由選擇自己心愛的伴侶。他們在壹起唱歌的時候互相拋繡球(有的地區還會摸到煮紅的雞蛋)或者互贈禮物,從而確立愛情。

平果宋立傲

用“遼”襯詞演唱的“遼”民歌(也叫歡),“流傳甚廣,以平果為中心,上至右江上遊的田東、田陽、百色等縣,下至武鳴縣,紅水河流域的馬山、巴馬等地也唱”(。

“宋立傲是右江中遊平果縣流行的壹種曲風的名字。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壹是白天的歌,二是夜晚的歌,三是散文的歌。

七十二首巫術音樂

淩雲壯族七十二巫調主要是壹個人獨立演唱,開始只有幾個音階,唱法簡單。

歌詞多以壯語敘述為主,有悼念、祈福。在不斷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七十二巫調的音樂也越來越復雜優美,最終形成了七十二調,並以淩雲七十二人文自然景點的名稱命名。每首曲子都優美柔美,有的激憤昂揚,有的悲涼悲涼。在內容上也越來越娛樂化、正面化。

據專家考證,早在3000多年前,壯族先民就在淩雲開荒燒荒。在自然面前,壯族的先民顯得渺小無力。男人經常去山裏耕種和打獵,疾病和自然災害經常奪去人們的生命。壯族婦女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為了抒發哀思,解除悲痛,避禍,抒發理想,逐漸形成了壯族七十二巫樂。

七十二變中的樂器主要有兩種。靜物裝置包括絨扇、麒麟、鳳凰和香囊,而聲音裝置包括鈴鐺、銅珠和鈸。唱歌時以鈴和踏板聲為主要配樂,左手壹把銅鈴扇,右手壹條帶銅鈴的紅手帕。歌聲、鐘聲和踏板聲壹起起伏。在調制中不斷體現出不同的風格和個性,柔中有剛,猛中有猛,散板分明,尤其是慢板猶如壹股清流,緩緩飄動的雲霧,體現出大自然的美麗與靈動。

七十二巫調有著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色彩。比如壯巫燒香,設壇,唱巫歌,做事情。他們可以在恍惚狀態下變換各種口音和語言,提問和回答問題,與死者對話,讓生者了解陰間的死者。

編輯此段落

跳舞

壯族舞蹈起源於對狩獵的模仿,但往往與巫師酬神的活動密切相關。巫師們崇拜上帝時總是載歌載舞,享受上帝的賜福。最早的記載表明,壯族舞蹈中的華山壁畫,其實是當時壯族先民對蛙神的頌歌。這種舞蹈的造型是兩臂擡起,雙肘張開,兩腿成弓步蹲下。動作粗獷有力,賦有特色。它叫做青蛙舞。魏晉時期,仆從祭祀鬼神時,跳鬼舞,鼓勵鬼神。宋代桂林、桂北等地有儺隊,戴面具為神起舞。巫舞壹直流傳到1949年前,分為大師舞和巫師舞,是迷信活動的壹部分。龔師傅舞鬼臉彈,每個神壹個,有30多個,每個神的動作和歌詞都不壹樣。巫術舞蹈就是女巫耍把戲,跳舞,表演得好像被神靈附身壹樣。還有其他與酬神有關的舞蹈,如銅鼓舞、春牛舞、拜年舞等。

其他壯族民間舞蹈多模仿勞工運動。據統計,表現勞動和熱愛生活的舞蹈有幾十種。著名的舞蹈有:沖塘舞、鋼管舞、蜜蜂鼓舞、茶事、水桶舞、繡球舞、釣蝦舞、桃葉舞、斑鳩舞等。

火貓舞

農民收獲後最擔心的就是收獲的糧食會退回倉庫,大米不會發黴被可惡的老鼠吃掉。貓是老鼠的天敵。為了保證糧倉裏大米的安全,聚集在廣西梧州的壯族會舉行獨特的祭祀儀式“火貓舞”,請求貓神為人們滅鼠,保障水果的豐收。

火貓舞

屆時,扮演“貓”角色的20名青年男女將身著裝飾有像貓壹樣的層層流蘇皮毛的彩色禮服,頭戴稻草制成的頭帶,背後以貓尾巴形狀延伸垂下的長稻草辮子,自始至終在稻草辮子上插根“燒香”,每人額頭上方系壹個預先繪制好的面具“大貓頭”。

在貓的隊伍前面,壹個頭戴銀簪、披流蘇繡花披肩的女子引領著隊伍,後面跟著兩個提著六角宮燈的少女和三個吹喇叭的男子,沈浸在香煙中的貓由仙女般的女主角牽著。

貓開始表演了。在不斷變換各種隊形的過程中,他們模擬了貓的走跳、抓活食、伸背、舔毛撓爪、互相嬉戲等姿勢。

真的有進入“貓王國”的感覺。

接下來,貓們模仿人類祭祀神靈的狀態。在充滿熏香和煙霧的小豆燈背景下,他們雙手握拳頻頻跪拜,請求天上的大貓神下凡,為百姓根除鼠害。

當貓咪們圍成壹圈跳舞娛樂貓神時,出現了壹只由兩個人裝扮的大肥貓,前者雙手捧著黑白花紋的“貓頭”,後者扮成“貓身”和“貓尾”穿著純黑的“貓皮”。它四處徘徊觀望,然後爬上壹棵樹和壹個站成壹圈的高稈,向遠處張望,尋找老鼠的藏身之處。然後從樹上跳下來,靜靜等待老鼠精子的出現。

這時,貓們在模擬人的收獲後,開始執行最後壹道工序。

-

收糧入庫的舞蹈。在喜氣洋洋地為豐收而跳舞時,壹只長著尖嘴和灰色鼠皮的老鼠頭以壹種誇張的四處偷窺的舞蹈進入了種植糧食的谷倉,悄悄地、悄悄地,看到糧倉在寂靜的院子裏無人看管,於是他準備立即打破谷倉偷走糧食。就在老鼠得意忘形的時候,藏在壹旁的大貓神壹聲大吼跳了出來。試圖進行殊死壹戰的鼠精,看到猙獰的巨貓神,立即逃跑,企圖逃離天敵貓神的魔爪,活下來。

讓人倍感親切、充滿美好希望的火貓舞,最終在人們歡呼雀躍、貓咪手舞足蹈的高潮中結束,以感謝貓神為民殺鼠精,慶祝豐收成果不再被掠奪。

鋼管舞

鋼管舞

鋼管舞,又稱打鋼管舞,流行於廣西的都安、馬山、東蘭、南丹等縣。每年農歷正月初壹到元宵節都有演出,場地在村前的曬谷場。有四個表演者,六個表演者,十個表演者,二十個表演者,都是偶數,多為女性。表演時,舞蹈者手持扁擔相對而立,周圍圍著壹尺多長、壹尺多寬的木槽或板凳,人人喊打,於是上下撞擊,邊唱邊跳,模擬農業活動中耙田、插秧、舀水、收割、脫粒、打稻的姿勢和動作。舞者有時兩人壹組打,有時四人互相交叉,有時多人壹起打;有站、蹲、撲、翻、打等。,配合各種輕重、強弱、快慢、優美自然的動作,整個舞蹈優美清新。1955年,此舞入選參加全國業余歌舞觀摩大會演出,獲得優秀獎。鋼管舞至今仍為壯族人民所喜愛,表演性和娛樂性都很強。

caemqceq dauzvaengz

其舞蹈流行於廣西德保縣。生動地描繪了壯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壹條小河裏釣蝦,遇到幾個男青年在河邊釣魚的情景。表演的動作是撈和刮;表演的方式是:兩個小夥子在河邊釣魚,手裏拿著魚竿,背上背著魚簍。過了壹會兒,來了四個年輕女子,在河裏撈魚蝦。男人問候女人,唱民謠;女方也唱了民謠來回答。在男女問答的響亮歌聲中,男女雙雙起舞,隊形變換三次,二重唱三次。現場無憂無慮,溫馨無比。唱的歌多是關於愛情的,有魚蝦大豐收的開心。這種舞蹈仍然在人們中間流行。

紙馬舞

紙馬舞又稱跳紙馬,是流傳在文山、馬關、硯山壹帶的壯族祭祀喪葬舞蹈。在文山縣,主要流行於攀枝花的下寨、水車寨、新平壩、莫高壹帶的壯族聚居區。

紙馬舞

紙馬是用竹簽紮成馬的形狀,然後用紙裱糊、繪制而成。紙馬有頭、眼睛、耳朵、嘴巴、身體和尾巴,但是沒有腳。舞蹈開始前,舞蹈者潛入紙馬腹部的中空處,將紙馬繞在腰間,雙手抱著紙馬的腰翩翩起舞。大多數舞者是八名成年女性。其中有兩個紙馬舞者,兩個大刀舞者,壹個刀舞者,壹個鬼面舞者,壹個毛巾舞者和壹個獅子舞者。跳舞時,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為基本動作。每當左腳起跳時,右腳就踏向左前側,右腳起跳時,左腳就踏向右前側。跳到第三拍的時候要用步幅掌在地上拍兩下。繞場跳躍時,戴著鬼面的舞者要和前後的舞者互相照應,起跳的左右腳和步驟必須壹致。在舞蹈中,馬對馬,獅對巾,鬼對刀,大刀對大刀,互相打起來。紙馬舞者也要跟著步法、節奏、韻律左右搖動馬頭,讓兩匹“馬”互相咬、踢、打。舞池裏的鈴鐺叮當作響,灰塵到處都是。這真的就像在戰場上戰鬥。

銅鼓舞

銅鼓舞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彜族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老舞蹈之壹。分布在廣南、麻栗坡、阜寧、西疇、馬關、丘北等縣的壯族、彜族村寨,以廣南縣壯族、彜族銅鼓舞,麻栗坡縣新寨鄉和阜寧縣木洋鄉的幾個白壹羅支系最具代表性。銅鼓舞是少數民族的集體舞。舞者圍成壹個圓圈,跟著鼓點節奏逆時針跳舞,壹組舞蹈動作後再跳另壹組,都反映了壯族、彜族的農業生產和生活。廣南那灑鎮馬貴村壯族銅鼓舞完整地保存了12套舞蹈動作,反映了壹年中12個月不同的制作內容。麻栗坡、富寧等村的銅鼓主要用於祈雨、求豐收、老人喪事等民俗活動。壯族、彜族銅鼓流傳廣泛,動作簡單,舞蹈詞匯豐富。壯族銅鼓表演時,壹個人敲打銅鼓,另壹個人借助木盒組成* * *狀,這在其他音樂表演中是沒有的。彜族的銅鼓表演是壹絕。壹個人可以用男女兩側的銅鼓演奏十二音組合,簡稱十二音。據說男鼓代表太陽,女鼓代表月亮,十二音代表壹年的十二個月。因此,彜族銅鼓還蘊含著當地民族的歷法文化內容,積澱著壯、彜族先民對自然、祖先的崇拜,維系著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等諸多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翡翠之舞

壯族的玉舞,就是用竹子或鐵絲形成玉鳥的骨架,再用青毛線裝飾,表演鳥平時生活活動的舞蹈。據老藝術家介紹,200多年前,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的勾心鬥角,連年戰亂,旱澇急轉,致使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時,壹種祈求和平和自由生活的願望成為壯族人民的強烈願望。但是,壯族是壹個智力驚人的民族,他們知道這個願望在封建統治下是無法實現的。但追求精神自慰和精神自娛,並通過其他形式體現出來,是可行的。於是民間藝人在勞動生產生活中發現了壹種鳥獸——青鳥。羽毛不僅色彩鮮艷,而且很漂亮。而且溫柔,心地善良,不欺負異性,勤勞自食其力,正好符合這個民族的屬性;然後模擬了青鳥活潑靈巧的動作特點:優美的形體,勤勞的自足,對自由和美好的向往。為了體現壯族人民的勤勞、正直、善良,激發壯族人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強烈願望。

石公戲

壯族“大師舞”是流傳於廣西武鳴、永寧、都安、欽州四縣的梅山派祭祀舞蹈。它歷史悠久,舞蹈詞匯豐富,民族特色濃厚,是壯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此段落

樂器

蜜蜂裝置

蜂鼓是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壹種細腰鼓。因鼓的形狀似蜂腰而得名,又因橫打於胸前而被稱為“橫鼓”。其風格和演奏方法與韓國長鼓相似,兩者同源。

蜂鼓在古代不僅叫“戰鼓”,還有“擊鼓”、“常鼓”,在北魏流行了壹段時間,所以又叫“魏鼓”。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

麻姑湖

麻姑湖

馬谷湖在壯語中被稱為“杜然”和“冉烈”。“冉”是胡琴的通稱,是骨頭,意思是用馬、騾、牛的骨頭做成的胡琴。所以通常稱為麻姑胡或姑胡。壯語又叫“冉烈”、“冉森”。“列”、“森”有音量小、發音高尖的意思。“然烈”由傳說中壹對青年男女的名字組成。形似西秦類樂器,音色清脆、明亮、悅耳。常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歌、說唱音樂、壯劇、布依戲伴奏。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西林、田林、百色、樂業縣、淩雲等桂西百色地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興義、安龍、貞豐、冊亨、望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寧縣。

鋼琴筒最初是用馬、騾或牛的壹段大腿骨制成的。呈橢圓形,長10-12,直徑5厘米。前口覆蛇皮、魚皮或蛙皮,後口敞開。琴桿由紅木或香椿制成,上粗下細,長46-60厘米,頂部雕有馬頭作為裝飾。設置兩個軸,最初由黃(鹿的壹種)角制成,現在由紅木頭制成。張二條鋼絲串。固定和弦d1,a1,音域d1-e3,兩個八度。

演奏時,琴筒放在腿上,左手握琴壓弦,右手握馬尾辮弓在兩根弦之間演奏。音色和京胡差不多,更柔和。常用的技法有前弓、後弓、小跳弓、弓、打、斜、滑。用於獨奏、八度合奏、默然說唱及壯劇伴奏。它是八音樂隊的主要樂器,在壯劇樂隊中也起著主導作用。

羽毛似母雞的

古泥是壯族的壹種弦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鳳山、巴馬等地。“成”是壯語“器”的讀音,“尼”是壯族人民對樂器的統稱。又稱“莊七弦琴”或“秦娃”。明初流行於桂西,至今已有600年歷史。

琴的造型簡單,由* * *唱盒、月山、弦軸、琴柱、琴弦、琴弓組成(圖)。* * *音箱就是琴體,是壹個水平的半圓形空心體,由面板和底板膠合而成。面板為半圓拱形,材質為泡桐木,多為當地泡桐木。將壹整根原木掰成兩半,用原木的壹半挖空內腔,雕刻成半管狀的圓形凹槽,凸面打磨成半圓形的鋼琴面。面板厚度為0.7 cm ~1 cm。底部平坦,多為松木、杉木薄板,厚度0.5厘米~0.8厘米。底板上有壹個小圓孔和壹個大彎月孔,兩個孔相對。面板和底板粘合後,兩端是透明的,沒有音窗。琴箱長60 cm ~70 cm,底寬16 cm ~17 cm,中間高7 cm ~9。

. 5厘米。在距離琴兩端5.5厘米~8厘米處,有月山(弦枕)枝。月山由硬木制成,呈半圓形條狀,底部與面板相連。月山高1.3厘米~1.5厘米,寬1.4厘米。琴頭與月山之間,七個和弦等間距垂直排列。和弦由柚木等質地堅硬、紋理細密的木材制成,多由壯語稱為“費外”的木材制成。軸體為圓錐形,軸柄多為球形。琴尾月山外側,有七個圓形弦孔,供琴弦穿過。朱琴,又名秦媽,由壯語稱為“布油”的木材制成,也可用李子木、核桃或牛角制成。其形狀為秦漢古錢幣形狀或人字形。立柱上端有壹個小孔,琴弦穿過小孔支撐在琴面上。七個朱琴傾斜地排列在面板的中間。張的七弦琴最初是用棕絲或馬尾辮制成的,後來被用作羊的腸弦。現在用的是絲弦或者鋼弦。弦的壹端繞在弦軸上,另壹端穿過弦孔,將弦系在弦孔內的小木棍上,或在孔內側系弦頭,或直接將弦系在琴尾的月山上。弓以竹片或細竹為材料,以馬尾為弓毛,弓長50厘米。

壯族三弦

莊三弦是壯族的壹種彈撥樂器。其形制與漢族、拉祜族相近,音色清脆明亮。主要用於壯族八音合奏或為壯劇、說唱伴奏,深受壯族人民喜愛。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西林、田林、樂業縣、淩雲、百色、田陽、田東、德保、靖西等地。

秦天

秦天是壯族支系的彈撥樂器。部分語言被稱為丁丁語。以樂器的諧音命名。它歷史悠久,造型獨特,音色圓潤明亮,常用於歌舞的獨奏或伴奏,深受壹些人的喜愛。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方城自治縣、寧明、龍州等地。它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兩百年前,它在壯族支系的民間流傳。最初,天婆(女巫)是用來治療人類災難的。後來,這種類似巫術的彈琴歌舞演變成了壹種群眾性的娛樂活動,但仍叫唱、蹦、跳。使用的樂器叫做七弦琴。傳統的七弦琴長約120厘米。琴桿為木質,刻有龍紋。琴頭雕刻成鳳凰、帥璽、太陽或月亮的形狀,左右各放壹根木弦。琴管用葫蘆或麻竹管制成。呈半球形,厚10 cm,正面11橡膠竹殼或泡桐板,表面直徑11 cm,後端刻有花紋作為聲窗。竹琴碼,絲弦。琴身各部分均可拆裝,方便攜帶。現代秦天,長90厘米,半圓柱形軸,無裝飾。琴頭平頂,琴筒為天麻、竹或鐵,圓形,直徑10 cm,覆以蛇皮蟒皮,琴弦為絲或尼龍。設定和弦c1,G或d1,G。為高音設定內和弦,為低音設定外和弦。範圍g-g3。

編輯此段落

壯劇

壯劇又稱壯劇,是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和說唱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舊時,壯族自稱“布托”,意為“土生土長”、“土生土長”,稱壯族為“長托”或“土戲”,以區別於漢劇。

壯劇

由於地域環境、方言、音樂唱腔、表演風格、伴奏樂器等方面的差異,壯劇產生了廣西的北壯劇、南壯劇、壯士宮戲(又稱石壯戲),雲南的富寧壯劇、廣南壯劇等。其中廣西北路壯劇流行於使用壯語北方方言的地區,以馬鼓胡、葫蘆胡、月琴為伴奏樂器。唱腔主要有正統調、平調、雅布調、毛茶調、罵板、恨板、哭板、喪板等。有些角色有特定的唱腔,劇中有雅布、龍文和小妮,還有劉二大的範鬼。廣西南路壯劇包括壯族布袋戲和馬莊嬡戲,流行於使用壯語南方方言的地區。以清胡、後胡、小三弦為伴奏樂器,唱腔主要有平、嘆、采花、喜調、喜調、高調、哭調、冷調、詩調等。,而人聲是以助調的形式。劇目有《寶葫蘆》、《詩》莊世功戲,脫胎於莊世功的民間歌舞,流行於廣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演出之初,身著紅木面具,後改為盛裝,配以蜂鼓、鑼、鈸、無膜笛。這些戲劇包括《墨夷國王》和《白馬王子》。流行於雲南的富寧壯劇和廣南壯劇,受漢族地方戲影響較大,並有其他特點。

壯劇植根於民族生活的土壤,是壯族人民創造的歷史悠久的獨特劇種,是東南亞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