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書。這是壹本以詞典形式編排的大型參考書。現代百科全書簡要概述人類過去的知識和歷史,著重反映當代科學文化的最新成就。它編纂專門的諺語、重要的名詞等。各學科或某壹學科的,對條目進行分類,並對其進行詳細、系統的描述和解釋。根據具體情況,解釋條目的長度各不相同。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署名,並附有重要條目和參考書目。現代百科全書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家狄德羅於1751年創立,此後在世界各地編輯出版。如《美國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世界百科全書》等。百科全書按收藏範圍也可分為綜合性和專門性。綜合性的,比如《中國大百科全書》,專業性的,比如《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它以字典的形式排列,收集各科專業名詞和術語,分類條目,詳細講解,更完整地介紹文化和科學知識。有綜合性的百科全書,也有專門性的百科全書,比如醫學百科全書,工程百科全書。百科全書是人類過去積累的全部或某壹類知識的書面總結。古希臘學者亞裏士多德曾經寫過壹篇關於當時知識的講座,被西方奉為“百科全書之父”。漢初中國撰寫的《爾雅》是中國百科全書式著作的起源。中文的“百科全書”壹詞是20世紀初才出現的。現代百科全書派的創始人是法國學者狄德羅(D. Diderot),以他為首的法國百科全書派於1751 ~ 1772年編纂出版了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工藝分類詞典。從18世紀到20世紀,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蘇聯、日本和西方先後編纂出版了壹批權威的百科全書,如《大英百科全書》、《美國百科全書》、《蘇聯百科全書》、《世界百科全書》。西方現代百科全書多以字母順序排列,突出工具書的檢索功能,采用小項的編纂思路。註重百科全書教育功能的,采用大條目原則。修訂方式有四種:再版制、補卷制、出版年鑒、連續修訂制。中國古籍是壹部百科全書式的資料匯編,偏重古代文史。從1978開始編輯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共74卷,歷時15年。都是8月1993發布的。並於2009年出版了第二版。【編輯本段】緣起1。西方百科全書起源於古希臘。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被認為是西方百科全書的祖先。他們通過講座的方式記錄了當時所掌握的綜合知識。古羅馬的馬爾庫斯·特倫提烏斯·瓦羅寫的《門徒魯姆裏克斯》。和“Rerum Divina Rum Ethumanarum古物”都是百科全書。羅馬時代最重要的百科全書是老普林尼的《自然史》。這本書是分類知識的選集。對後世百科全書編纂的影響達到了1500年。中世紀早期著名的百科全書《伊瑪戈蒙迪》被廣泛引用,整理得很好。中世紀最重要的百科全書是由博瓦伊斯的文森特編輯的Speculummajus。全書近65,438+00,000章***80卷,是65,438+08世紀早期最大的百科全書。德國編輯PaulSca在巴塞爾出版了壹部百科全書,第壹次用這個詞作為書名。弗朗西斯·培根的《17世紀和18世紀的偉大文藝復興(未完成)》對百科全書編纂產生了重大影響,其貢獻在於提供了壹種新的百科全書。合理的知識分類體系。英國約翰·哈裏斯主編的《技術詞典》(1704)具有現代百科全書的成分。伊弗雷姆錢伯斯創立的參考系被認為是采用現代百科全書編輯技術的先驅。丹尼斯·德羅特和達朗貝爾。1751-1765)規模宏大,歷史意義重大,比同時期的其他工具書更有影響。這本書第壹卷出版後,受到教會和官方的批評,但得到了民眾的支持。狄德羅的貢獻在於適應了法國日益高漲的革命精神。點燃人們的思想。《大英百科全書》最早於1768年和1771年在蘇格蘭愛丁堡出版。後來的版本逐漸完善,已經出版到15版。布羅克豪斯適應了德國人的需要,編纂了第壹本社會詞典(。17961811)成為西方世界後來出版的至少壹半百科全書的範本。其特點是選文廣泛,條目短小,事實充分,並以材料精新著稱。法國人拉盧斯在百科全書編纂方面頗有創新。《拉盧斯百科全書》名聲很好。其特點是文筆流暢。諾亞·韋伯斯特編寫的《美國英語詞典》本質上是壹部百科全書。和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拉盧斯百科全書壹樣,是壹部描繪時代的作品。Bolshayasovetskaya Entsiklopedya出版於65438+。第二版51卷已出第三版30卷。《大美百科全書》是在《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第七版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采用了不斷修訂的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圖解歐美西班牙百科全書》(Espasa,1905197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百科全書。主體部分80卷。意大利百科全書(1929-1936)以精美的插圖和學術性著稱。自20世紀以來,其他國家出版了百科全書: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希臘、匈牙利、荷蘭、挪威、波蘭和羅馬尼亞。立陶宛語等。第二,《東華百科全書》編纂百科全書近2000年。與現代西方百科全書不同的是,百科全書基本上是對重要文獻的選編和分類整理,主要是供仕途考生參考而編纂的,有些還包含壹些詞典元素。中國第壹部著名的百科全書是公元220年魏文帝編纂的《帝國目錄》,現已失傳。後來的其他名著還有杜公展編的《朱辯》、《歐陽詢編的《文藝雷劇》(100卷)、《余士南編的《北堂書鈔》和徐堅等人編的《初學者筆記》。到了宋代,李雲受宋太宗之命,組織編纂了《太平玉蘭》,後來經過重建,用活字印刷。書屋袁貴。南宋王應麟(12231292)編纂的《於海長》是壹部重要的百科全書,1738年再版,共240卷。《於海》成書於明初。可惜大部分都已經失傳了。1963,其余730卷影印出版。明代王琦父子編纂了106卷,插圖豐富。清康熙時期,裴《雲紋賦》及其補編《韻賦集》,是壹部中國文學百科全書。其他這類的書有《篇子補編》和《子時經》。1726年,陳夢雷等人編纂了壹部宏偉的著作《古今圖書集成》,有10000卷,涵蓋了中國所有的文化遺產。其他清代的書包括王績的《事必同》。的《經典詮釋》(1804)、王承烈的《數名家》(1806)、戴的《四書五經集》(1887)、魏易的《壹件事的開始》(65437)。劉的酒(1902)。我國第壹部現代百科詞典是民國初年(1915)陸爾魁主編的《辭源》。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書籍從德川時代開始出現。現代百科全書出現在1926之後。主要有1931 1935)、國家百科詞典(15卷、1934 1937)、世界百科(24卷、1955 1968)。1972年,《大英百科全書》(28卷)出版。阿拉伯世界的第壹部百科全書是由Ibn Qutaybah(828-889)編纂的Kitab Uyunal-Akhbar。用史實和古詩來解釋提到的事情。科爾多瓦的伊本·阿蔔德·賴比對伊本·古泰拜的作品進行了改進,並將其匯編成珠(Iqd)。波斯學者阿爾-赫瓦利茲米在975-997年編纂了《瑪法提哈爾-烏魯姆》。分為國內知識和國外知識兩部分。埃及歷史學家安-努瓦伊裏(an-Nuwairi)編撰了馬穆魯克時代最著名的百科全書《Nihayat al-arab fi funun al-adab》,全書近9000頁。該卷出版於1923。18761900期間,Boustaany父子在al-Maarif編譯了Dair,第二版於19231925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