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現代漢語詞典》上的“
主人"
的定義是”
在學習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受到大家尊敬的人。"
。簡而言之,成為大師有兩個條件:有造詣,受人尊敬。所以大師的存在不僅僅是個體的存在,更是壹種社會學的存在。他們的存在遮蔽了他人和群體,也遮蔽了歷史。他們以人類代言人的身份存在。眾生皆死,唯有他們永生。思想的不朽與偉大,讓人深刻感受到個體生命的短暫與渺小。人們確立了主人的話語權,但也失去了話語權。當人們試圖通過大師的解讀去接近原始歷史時,卻發現歷史已經被他們壟斷了。高手是山峰,也是缺口。當我們袖手旁觀國家圖書館的書架時,我們會對閱讀產生恐懼。我們讀得越多,我們的恐懼就會越深,因為我們發現我們所有的想法都被表達了,所有的情緒都被傾訴了。當作家面對曹雪芹和托爾斯泰,哲學家面對莊子和尼采,經濟學家面對馬克思和薩繆爾森,他們可能都染上了壹種不治之癥——
失語癥。正如孔子所說,“
無言以對。"
大師的存在足以迷惑後人,就像婆婆怒目而視下的小媳婦,不知道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我們真的說不清大師的存在到底是幫助了我們還是阻礙了我們。
朋友說:“
紀念碑讓我害怕。"
這確實是壹個悖論。大師的思想如流水般成了經典,他們的經典在時間裏幹涸成了僵化的教條。讀經典永遠不可能是平等的交流。在閱讀開始之前,讀者就有了明顯的期待和意向性,而這種不對等往往會導致對觀念的誤解或對原意的模糊。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做的,在自以為是的閱讀中不自覺地改寫了大師。與其說是對真理的渴望,不如說是對權威的崇拜-
大師的名字成了壹個符號,讓我們皈依了傳統的拜物教。
大師的敘事記錄了人類靈魂的歷史,經典是大師的精神遺囑。但是,名著和名著的閱讀效果不僅取決於原著的質量,還取決於讀者的素質。換句話說,大師的思想流動畢竟是相對的,但時代和讀者的流動是絕對的。當我們看著相對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自己在改變,而是感覺到主人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