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詞典》中,“衣裳”解釋為上衣,常用在口語中。也就是說,我們平時說的衣裳,僅僅指的是上面穿的衣服,不包括下面的褲子。
在古語裏,“衣”通常指的是上衣。《詩經》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綠兮衣衣,綠衣黃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古人的上衣除了衣領、衣袖、衣襟、後身之外,還配有腰帶。按照衣服的長短款式不同,上衣又分為深衣、袍、裘、衫、襦、襖、半臂等。深衣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
它是壹種上衣下裳相連接的衣服。因其前後衣襟深長而得名。據說,這是士以上的人常穿的衣服。所謂的袍,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大衣差不多,袍壹般都比較長,經常被人們稱為“長袍”。在古代,帝王、官員多穿長袍,因而有詞曰“黃袍”、“官袍”。在漢魏時期,出現了壹種與袍相對的衫。它以利落的剪裁,寬松的袖口為特點,成為當時較常見的壹種服飾。與前幾種服飾的深長不同,東漢後期,又出現了壹種短上衣,人們稱這種婦女常穿的短上衣為“襦”。魏晉時期出現的“襖”是壹種有襯裏的夾衫,春秋時節,可以穿單衫。天冷時,續上棉花便可以做禦寒的棉襖。
與“衣”相對,“裳”在古代指的是下衣。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褲子之類。但是在古代,人們所穿的下衣,又分為裙、褲等。據史書記載,古代無論男女,都穿壹種名為“裳”的下衣。《說文》中解釋說:“裳,通常。下 (裙)也。”可見,這種裳說的就是裙子。在戰國以前,人們是沒有褲子穿的。《釋名》中記載,當時人們穿的是壹種有兩條褲筒的“絝”,這種絝和現在的褲子已經有幾分相似了,只不過絝沒有前後襠。除了這些分類之外,古人還有頭衣、上衣、下衣和足衣之說。這些分類不僅僅包含上衣和下衣,其中還包括“冠”、“幘”、“屐”、“履”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