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測繪包括常規調查、簡單調查(常規調查的77%)和粗略調查(常規調查的65%)。除非另有說明,所有地質填圖都是正確的。目前煤田地質工作中應用最廣泛的是1: 10000和1: 2000的地質填圖。實施規範:《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定》(DZ/T0078-93)、《地質礦產勘查與測量規範》GB/t 18341—2001。
(2)數字地質填圖技術
1.傳統地質工作
在野外使用地質羅盤、錘子等工具,通過系統、連續的野外路線觀測,將觀測到的地質現象詳細記錄在野外記錄簿上,作為第壹手原始資料保存。內業技術人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將核對無誤後得到的大量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然後進行綜合分析,形成各種最終成果圖件。其缺點之壹是紙質野外原材料多,保存和管理困難;二是整理原始資料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增加了工作周期;第三,海量數據無法共享,交流不方便。
2.數字地質調查及其意義
數字地質調查是基於數字地質調查技術理論和方法以及地質調查系統DGSS的壹項新技術。DGSS地質調查系統是壹個貫穿整個地質礦產調查過程的軟件。該系統以數據庫技術和3S技術(GPS、GIS、RS)為基礎,實現了整個地質調查過程的數字化和集成化。該系統由四個子系統組成:RGMap、PEData、DGSInfo和REInfo(圖4-24)。
圖4-24數字區域調制數字測圖技術流程圖
數字地質調查的技術意義:壹是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地質填圖的技術流程和方法,實現了地質填圖全過程的數字化和無紙化。其中,GIS貫穿於地質調查的全過程,提高了地質填圖效率、研究精度,降低了勞動強度。二是強調在計算機技術支持下對多源地質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地質填圖,真正實現了多源數據的整合,提高了地質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三是實現了地質成果的新表達和載體的多樣化。地質成果不僅可以通過紙質介質查看,還可以通過電子屏幕再現,原始成果和最終成果可以任意提取和重組數據,為新成果的研發提供了便利;四是為拓寬基礎地質調查內容和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保障。對於獲得的相關成果和數據,可以編制各種數字專題地圖,豐富成果的表現形式和服務形式,使成果在更廣泛的領域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
集成GPS、GIS和RS技術的野外數據采集系統可以為提高研究水平提供豐富的手段和方法。
(1)野外數據采集系統提供了三種PRB(P字典(P為地質點,R為斷面路由,B為點與點之間的邊界),有助於野外成圖中地質實體的識別。
(2)歷史專題圖層和現狀圖層的綜合再現有助於野外填圖的理解和判斷。
(3)野外數據采集系統的三維數字高程模型、遙感影像和野外電子手圖的壹體化顯示,有助於地質人員在野外直接繪制地質界線,最大限度地收集野外信息,避免遺漏,精度高。
(4)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分析有效地質點和有效路線,為提供最佳路線和最佳剖面位置提供依據。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指導各種專題研究。
3.應用情況
福建省煤田地質局自2010開始在多個礦區應用數字地質調查技術。通過數字成圖系統的應用,采集礦區各類野外地質數據,經過室內數據處理,最終形成所需的圖件和數據庫,實現了地質勘探全過程的無紙化,形成了多維度、時序的地理空間數據庫。利用地質調查系統,可以快速、準確地編制新壹代數字化實物圖和數據庫。該應用的順利開展,標誌著福建省地質調查進入了壹個全新的階段。
(3)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是壹種利用傳感器遠距離探測空中地物特征,從而進行識別和分類的技術。遙感地質學多采用多波段遙感影像(尤其是紅外航空遙感影像)解譯與成礦有關的地質體,如巖石、地層、構造、圍巖蝕變帶等。
遙感圖像相當於縮小了壹定比例的地面立體模型。遙感圖像地質解譯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巖性和地層解釋。
(2)結構解釋。
(3)礦產解釋及成礦遠景分析。
2008年以來,福建省煤田地質局在福建開展遙感技術找煤實踐研究,主要是配合地表地質填圖。從實際效果來看,遙感技術應用的總體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福建森林覆蓋率高,導致遙感捕捉的地質信息少,巖性和地層解譯困難。但在壹些地表植被相對較少的礦區,在判斷地層信息和構造推斷方面仍有壹定作用,對提高野外地質填圖的精度和工作效率,減輕技術人員的工作強度有壹定作用。特別是與數字地質填圖配合,具有壹定的應用前景。
近年來,遙感地質技術受到人們的重視,壹般包括四個方面的研究內容。
(1)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的電磁頻譜特征。
(2)遙感圖像中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的特征識別。
(3)地質遙感圖像的光學和電光處理以及圖像和相關數據的數字處理和分析。
(4)遙感技術在地質填圖、地質礦區生產資源勘查和環境、工程、災害地質調查研究中的應用。
遙感圖像相當於縮小了壹定比例的地面立體模型。遙感圖像地質解譯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1)巖性和地層解釋。
(2)結構解釋。
(3)礦產解釋及成礦遠景分析。
大多數情況下,多波段遙感影像(尤其是紅外航空遙感影像)用於解譯與成礦有關的地質體,如巖石、地層、構造、圍巖蝕變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