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壹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壹個理論,“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格物窮理就是要真正明白道理,是悟性在某個問題的具體思考,而不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的假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去親身實踐,永遠想不明白萬物的真諦。
“格物”指“格物窮理”。格物也就是“至”物,與事物直接接觸而窮究其中之理,“窮”理是格物的目的,“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矣”(《遺書》卷二十五)。格物之要,在於就待人接物的具體人事中,體認其中蘊含的“所當然之則”與“所以然之故”。
擴展資料
格物致知來源:
《禮記·大學》原文裏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終、始即是因、果),“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物格而後知至”(事物被區格辨別而智慧才能獲得),“……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由此可見,“格”是指分析明辨。 因此,“格物致知”是指辨明事物的輕重、先後、因果、善惡等諸方面,以指導自己的言行思考。
格物窮理來源:
格物窮理”之說最早見於儒家經典之壹《禮記》之《大學》篇。此篇居於南宋朱熹編定的《四書》之首,與《中庸》、《論語》、《孟子》並列。其中說:“致知在格物 ......
百度百科-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