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知識:
漢語是壹個多義詞,通常簡稱為語言、文學、文化。它的本義是“語言”。
語文課壹般被認為是壹門語言和文化的綜合學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都離不開它。也可以說,漢語是運用語言規則和特定語言詞匯以及形成過程形成的書面或口頭語言作品的總和。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壹門重要教學學科。它的教學內容是語言和文化,它的運行形式也是語言和文化。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
它的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漢語也是中國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開設的主要科目。文字學是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文字的總稱,壹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
中國古代文學豐富,文字特殊,語言發達,廣義的語言也應該包括語言學,即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由於語言學是國際學術學科中的壹個大類,文字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壹個分支。
名字的由來
“漢語”的詞源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的簡稱是“漢語”,出現在19的80年代。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後,開始開辦新學校。語文這門學科還是古代漢語教的,所以當時叫“語文”。
五四爆發後,語文課受到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挑戰,於是小學改為“國語”。教材口語特色鮮明,全部是白話散文、兒歌、故事。中學仍然開設漢語課。20世紀二三十年代,魏秉新、程七寶、葉聖陶、朱自清、夏丏尊等人廣泛使用了“中國人”壹詞。
當時“語文課程”壹詞已經出現(《母語課程的起源》中重新審視課程的目標取向),葉聖陶和夏丏尊也開始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為日本侵華而被迫停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等人再次提出將“國語”和“漢語言”合二為壹,改名為“漢語”。
這個建議被華北政府的教育當局采納,然後推廣到全國。從此,“語文”成為中小學母語課程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