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18至19世紀的英國資料

18至19世紀的英國資料

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王朝,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建立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領導的政權,英國從此進入壹個相對安定的發展時期。18世紀初,新古典主義成為時尚。新古典主義推崇理性,強調明晰、對稱、節制、優雅,追求藝術形式的完美與和諧。亞歷山大?6?1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義詩歌的代表,他模仿羅馬詩人,詩風精巧雋俏,內容以說教與諷刺為主,形式多用英雄雙韻體,但缺乏深厚感情。18世紀英國散文出現繁榮,散文風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義美學原則之上。理查德?6?1斯梯爾(Richard Steele, 1672-1729)與約瑟夫?6?1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創辦《閑談者》(Tatler)與《觀察者》(Spectator)刊物,發表了許多以當時社會風俗、日常生活、文學趣味等為題材的文章,他們清新秀雅、輕捷流暢的文體成為後人模仿的典範。喬納森?6?1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諷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風純樸平易而有力。斯威夫特的傑作《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是壹部極具魅力的兒童故事,同時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作者通過對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馬國等虛構國度的描寫,以理性為尺度,極其尖銳地諷刺和抨擊了英國社會各領域的黑暗和罪惡。塞繆爾?6?1約翰遜(Samuel Johnson, 1709-1784)是18世紀英國人文主義文學批評的巨擘,《莎士比亞戲劇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詩人傳》(Lives of the Poets)是他對文學批評作出的突出貢獻。他從常識出發,在某些方面突破了新古典主義的框框,不乏真知灼見。約翰遜的散文風格自成壹家,集拉丁散文的典雅、氣勢與英語散文的雄健、樸素於壹體。約翰遜在英語詞典編纂史上占有獨特地位,他克服重重困難,壹人獨自編纂《英語詞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歷時七年得以完成,這是英語史上第壹部也是隨後壹百年間英國唯壹的標準辭書。約翰遜青史留名,也得益於詹姆斯?6?1鮑斯韋爾(James Boswell, 1740-1795)為他寫的傳記《約翰遜傳》(The Life of Samuel Johson),該書逼真地再現了約翰遜的神態容貌及人格力量,標誌著現代傳記的開端。

18世紀被稱為“散文世紀”的另壹個原因是小說的興起。丹尼爾?6?1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采用寫實的手法,描寫主人公在孤島上的生活,塑造了壹個資產階級開拓者和殖民主義者形象,具有時代精神。這部小說被認為是現實主義小說的創始之作,為笛福贏得“英國小說之父”的稱號。笛福的另壹部長篇小說《摩爾?6?1弗蘭德斯》(Moll Flanders)敘述女主人公摩爾在英國因生活所迫淪為娼妓和小偷的經歷。現實主義小說在亨利?6?1菲爾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的筆下得到進壹步發展。他的《湯姆?6?1瓊斯》(Tom Jones)故事在鄉村、路途及倫敦三個不同背景下展開,向讀者展現了當時英國社會風貌的全景圖。小說以代表自然本性的湯姆與代表理智、智慧的索菲婭終成眷屬結尾,表達了感情要受理性節制的思想。全書***十八卷,每卷都以作者對小說藝術的討論開始,表現出菲爾丁對小說創作的壹種理論上的自覺意識。與菲爾丁同時代的塞繆爾?6?1理查遜(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采用書信體創作了《帕米拉》(Pamela)、《克拉麗莎》(Clarissa Harlowe)。他將視角投入年輕女主人公的內心深處,心理刻畫淋漓盡致,令讀者潸然淚下。托比亞斯?6?1斯摩萊特(Tobias Smollett, 1721-1771)是18世紀中葉頗具特色的小說家。他的《藍登傳》(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繼承歐洲流浪漢小說傳統,布局松散,是壹連串發展迅速、好惡交替、變化急劇的冒險經歷的組合。勞倫斯?6?1斯特恩(Lawrence Sterne, 1713-1768)的《項狄傳》(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打破傳統小說敘述模式,寫法奇特。小說各章長短不壹,有的甚至是空白。書中充滿長篇議論和插話,並出現樂譜、星號、省略號等。斯特恩對小說形式的實驗引起20世紀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的註意,《項狄傳》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最典型的小說”。評論家指出20世紀小說中的意識流手法可以追溯到這部奇異的小說。

18世紀中葉,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許多作家對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給大自然和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帶來的破壞發出悲哀的感嘆,以大自然和情感為主題的感傷主義作品壹度流行。奧利弗?6?1哥爾德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 1730-1774)的長詩《荒村》(The Deserted Village)是感傷主義詩歌的傑作。他的《世界公民》(The Citizen of the World)原名為《中國人信劄》(Chinese Letters),虛構了壹個在倫敦遊歷的中國河南人李安濟(Lien Chi Altangi),把他在倫敦的所見所聞寫成書信寄回北京禮部官員,以中國人的眼光對英國的政治、司法、宗教、道德、社會風尚進行批評。詹姆斯?6?1湯姆遜(James Thomson, 1700-1748)的《四季歌》(The Seasons)、威廉?6?1柯林斯(William Collins, 1721-1759)的《黃昏頌》(Ode to Evening)、托馬斯?6?1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的《墓園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表達詩人對時代紛亂狀態的厭惡和對“自然簡樸安排”的向往,吐露了他們的內心感受。英國詩歌開始逐漸擺脫新古典主義的束縛,理性的優勢地位為感情或感受所代替。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詩風大變。蘇格蘭農民詩人羅伯特?6?1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給英國詩壇帶來壹股新鮮的氣息。他的抒情詩自然生動、感情真摯,諷刺詩尖銳鋒利、妙趣橫生。威廉?6?1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是版畫家兼詩人,想象奇特,極富個性。他的短詩意象鮮明,語言清新,後期的長詩內容比較晦澀。他在詩歌中建立起自己壹套獨特的神話體系,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布萊克的革命性、獨創性和復雜性使他成為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

1798年,威廉?6?1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與塞繆爾?6?1泰勒?6?1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合作出版了壹本小詩集《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其中大部分詩歌出自華茲華斯之手,用簡樸的語言描寫簡樸的生活。《抒情歌謠集》的問世標誌著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真正崛起。華茲華斯在 1802年詩集再版時寫的序中對詩歌作出了著名定義:“好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溢”。浪漫主義是對新古典主義的反撥:詩歌內容不再是對現實的反映或道德說教,而是詩人內心湧出的真實感情;詩歌語言不是模仿經典作家去追求高雅精致,而是要貼近普通人的日常用語。浪漫主義詩人崇尚自然,主張返樸歸真。浪漫主義是壹個比較籠統的概念,每個詩人各有其特征。同樣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將大自然視為靈感的源泉,自然美景能給人力量和愉悅,具有療效作用,使人的心靈凈化和升華,柯勒律治則賦予自然神奇色彩,擅長描繪瑰麗的超自然幻景。喬治?6?1戈登?6?1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和波西?6?1比希?6?1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屬於革命詩人,但拜倫自我表現意識強烈,而雪萊深受柏拉圖哲學影響,憧憬美麗的理想和理念。約翰?6?1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壹生追求美,是創造藝術美的天才詩人。19世紀20年代初,濟慈、雪萊和拜倫相繼英年早逝,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由強轉弱,風勢漸衰。轉載自***享天下考研論壇 原始地址: /viewthread.php?tid=616819&fromu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