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什麽是課堂觀察研究

什麽是課堂觀察研究

“觀察”在詞典中的意思是仔細的查看,觀察對於任何研究來說都是基礎性的工作。課堂觀察就是以日常教學活動為觀察對象,查看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或教學事件發生、發展與變化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情況,以及教學其他方面的情況等。課堂觀察研究就是通過有目的地觀察教師在課堂教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研究分析某些策略、方法、行為與效果之間的關系,發現某壹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以及某種教育現象產生的規律,從而為確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行為,調整教學設計與策略、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提供參考經驗。課堂觀察研究適用於課堂教學差別比較研究、縱向跟蹤研究、案例分類研究等。課堂觀察是校本研究中經常用到的壹種方法。因為,課堂是教學活動展開的主戰場,是教師工作的主陣地,教師需要研究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同進行的活動,學生是教師教學服務的對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僅要研究自己的教,還有研究學生的學,需要不斷觀察學生的表現,傾聽他們的聲音,適時采取適當的措施。如果壹個教師只是照本宣科而不註意觀察學生各方面的變化及學習需要變化,這位教師就不可能成功施教。 壹、教師進行課堂觀察研究的方式教師進行觀察研究主要有三種方式。第壹,針對某個實踐中的問題,學習別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研究成果的建議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再結合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對這壹研究成果作必要的實證和補充。第二,於自己的同事合作,請同事針對某個問題觀察記錄自己課堂的教學情況,發現癥結所在,通過相互討論、嘗試,逐步解決問題。第三,向專業研究者那樣,確定壹個自己感興趣的硬研究問題,按照確定的研究目的和大致步驟,有目的的系統觀察,收集所需要的資料,在必要資料收集全後,運用壹定的統計分析技術得出研究結論。 二、課堂觀察研究的特點在教學敘事研究、課例研究和案例研究等策略中運用觀察研究,在校本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基礎性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壹種重要形式。課堂觀察研究有以下特點:第壹,課堂觀察研究是目的性很明確的研究。研究者在研究前,就已根據研究需要事先確定好了觀察的對象、範圍、方法和形式。第二,課堂觀察研究是根植於學校,根植於教師日常的教學實踐,能夠比較真實的和直接的反映教師教學的自然狀態下的研究。第三,空調工程研究過程是壹個持續地、不斷地反復地實踐研究過程,在這種不斷地實踐、觀察、分析與反思過程中逐漸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第四,課堂觀察研究過程是壹個有選擇地主動地自我實踐過程,研究者可以根據研究地需要選擇觀察時間、內容和程序。第五,課堂觀察研究是壹種適宜教師個體研究和互助合作地研究,它研究的對象是大家都非常熟悉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具有直觀性、現實性,教師對它有非常強地感性認識,便於聽課者、研究者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能有效地幫組教師改進自己地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三、課堂觀察研究的作用總的來說,教師進行課堂觀察研究都是為了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根據具體情況又可分解為以下三個具體目的:為了為教師的教學問題進行診斷,並找到改進的方法,給予恰當的指導而開展的課堂觀察研究;為了引進和運用某種理論和方法,探索解決問題的某種方法忽然策略而開展的課堂觀察研究;為了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估和檢查開展的課堂觀察研究。課堂觀察研究能提供教師教學行為的客觀素材,為教師提供反饋信息,提供實踐性反思素材,促進教師自省,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進步的階梯,促進教師持續的專業發展。課堂觀察研究中,通過對壹定的差距,激發教師探尋縮小差距的研究欲望,促其學習、嘗試、反思,搭起理論運用於實踐的橋梁,體驗創造的歡樂。通過觀察研究能夠對課堂教學進行系統的分析,尋找到影響教學的因素,找到有效教學的策略,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健康、和諧發展。 教師的教學是壹項復雜性的勞動,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不能簡單化,應運用壹定的觀察測量工具,對教師的教學采集客觀真實的數據和素材,作為教師評價、晉升、錄用培養、表彰的參考,促使管理的科學化和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四、課堂觀察研究的範圍和對象課堂觀察研究的範圍和對象有明確的界定,那就是課堂,只要是發生在課堂內的行為和現象都是課堂觀察研究的範圍和對象。雖然從空間上說,課堂觀察研究的範圍和對象又是可以變化的。課堂觀察研究的範圍和對象是限定在課堂內的人物、事件上,但從時間和人數方面看,課堂觀察研究的範圍和對象又是可以變化的。課堂觀察研究的範圍和大小和對象的多少又是由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決定的。對壹個教師進行課堂觀察研究的觀察範圍和觀察對象要比研究教師群體少。如果是為了研究解決某個老師的教學問題或某個學生的學習問題,這時的觀察範圍就只是單個教師教學行為的某壹方面或所有方面。,教學實踐發生、實施過程與實施效果,或某個學生學習的某壹方面行為的產生、變化與原因。教師和學生是課堂觀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對象。無論對哪種課題研究觀察,它的研究對象都必定會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為教學是依賴教師和學生的而存在的,缺少任何壹方就不能構成教學。無論研究教師教的哪壹方面,如教學設計的合理科學性,教學結構的合理性,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的恰當性、教學方法、教學語言或教學行為等,如果只就教師而談,是無法說清好與壞的,因為判斷它們的好與壞需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定。課堂觀察研究的範圍除與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有關外,還與教師在觀察研究中所充當的研究角色有關。教師在課堂觀察研究中可作為研究者被研究者兩種角色。教師作為研究者出現,壹般都是研究自己某種教學方法、策略、結構、內容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這類問題。當教師自己是研究者時,課堂觀察研究的範圍和對象是學生和教師的行為。課堂上的整體學習氣氛,學生學的行為,學生的感情、態度、語言、思維所發生的變化等,都在教師觀察的視野之中。課堂的整體氣氛,是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師生關系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和左右教師的講課情緒。它從面上整體反映了學生的學習的狀態,是反映教學效果的壹個重要指標,故在進行觀察研究時,可將其作為壹個輔助的觀察對象。壹般可以重點觀察導入之後,講解之中,或在提問之時的學習氣氛,如學生反響是否熱烈,學習興趣是否濃厚,有多少人打瞌睡、開小差,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對教師的提問無動於衷。這些現象和素材,可提供某種因素實施時,教學中的氛圍條件材料,說明效果的實證材料,只有掌握真實的反應,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觀察典型學生。對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情感、態度、語言、思維所發生的變化應作個體化的典型觀察。觀察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時,可重點觀察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語言表達是否連貫流暢,回答問題的速度和準確性,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師的思路,學習的速度、完成作業是否有困難等等。觀察學生的情感、態度、思維狀態,可通過觀察學生的目光來判斷:是期待的、急切的、專心致誌的,還是困惑的、茫然的、遊移不定的?是心領神會的,還是各自為政、疑慮重重的?學生的目光往往是內心情緒的真實流露,有經驗的教師決不會等閑視之;也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來判斷:困惑——眉頭緊鎖,嘴唇閉攏,神情焦慮不安;理解——雙眉舒展,面露微笑,頻頻點頭;專心聽講——目光凝視,神情專註,嘴唇微張;心不在焉——目光遊移,表情木然,眉頭時開時合,有時口中還念念有詞;不耐煩——雙眉緊鎖,嘖有煩言,焦躁不安,左顧右盼……還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形體動作來判斷:配合各種面部表情,學生形體也會出現壹些變化,如專心聽講時,身體微微前傾;困惑不解時,或以手托腮,或搔首搖頭;在理解了壹個難點後,身體後仰,全身放松,改變原來的體態;若不耐煩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搖晃身體,或雙臂抱胸,或跺腳顛膝。對於學生的種種體態語言,只要註意觀察,不難理解。教師在觀察研究中的另壹種角色是被已經者。這壹般都出現在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診斷性研究中。當教師是被研究者時,課堂觀察研究的觀察者可能是該教師的同事,也可能是其他的研究者。這時課堂觀察研究的對象,通常包括教師和學生。既要觀察教師是如何教的,還有觀察學生是如何學的,從此來判斷教師的教對學生學的影響作用。觀察範圍包括教學前的設計、教學設施中教師的語言、情感、態度、教法;教師上述因素作用後所引起的學生各方面反映。如學生對教師提問的反映是否積極?回答是否到位?可以判斷及時提問的合理和有效性的素材。第二節 課堂觀察研究的方法 觀察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步:計劃——實施計劃進行系統地觀察反思——重新計劃——再進壹步觀察反思。具體地說,就是確定研究問題與目的——選擇觀察工具——進行實地觀察——分析處理資料——討論結果並制定改進計劃——進壹步行動。總的說來,課堂觀察研究分為設計、觀察實施、分析研究三個階段,而且這三個階段完成後,壹般還需要依據研究目的和分析結果,發現原觀察設計的不足,進行新壹輪的設計、觀察實施、分析研究。所以課堂觀察研究可細分為設計、觀察實施、分析研究、調整設計、再實施、在分析六個環節、 壹、明確觀察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教師進行課堂觀察研究的問題主要來自教學壹線,教師常常針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需要解決和改善的問題,確定課堂觀察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明確清晰化、我們在了解學校開展觀察研究的情況時,常聽到大家說,開展觀察研究很難,不知道觀察什麽,也不會設計觀察表,更不知道怎樣去觀察。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壹些方法和技術方面的問題難住了大家,實際上是因為他們沒有明確觀察研究解決的問題是什麽,這個問題有哪些表現,與哪些因素有關。明確要解決的問題過程是壹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因為認識到有問題難,清晰地認識到問題是什麽更難。認識問題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思考和研究的過程。 例如,有壹位老師感到他要觀察研究閱讀教學問題,這還不能說他已經明確了要觀察研究的問題。因為“閱讀教學問題”這還只是給出了問題所屬於的領域。還需要進壹步明確是閱讀教學哪壹方面的問題,如閱讀教學中閱讀方法指導的問題,還是閱讀形式與效果間的關系問題等等,只有問題明確具體,才會知道要觀察什麽,才可能初步設計要觀察的工具和方法。 二、明確觀察目的 雖然已經清楚了觀察要研究的問題,但還需要思考清楚,通過這個觀察研究要達到什麽目的。要明確觀察可以從這幾方面考慮:為什麽要做這個觀察研究?希望通過這個觀察研究獲得什麽?這個觀察研究能起什麽作用?能獲得哪些方面的素材?能說明什麽?這些素材與研究的問題之間有什麽關系?明確觀察目的是為了使觀察目的細化,具體化,直到能清晰明確地說出要觀察什麽。 如前面提到的“閱讀教學中閱讀方法指導”這個問題,通過觀察研究是為了找到針對某種閱讀方法的最有效指導措施,還是為了發現在閱讀中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哪些閱讀方法,這兩種觀察目的是有差異的,就必然會帶來很大的觀察側重點和觀察設計差異。如果做這個觀察是為了找到針對某種閱讀方法最有效的指導措施,那麽觀察重點就會放在每種措施實施的基礎條件、過程和效果上。設計的觀察工具不僅有定性的,還有定量的,不僅有供教師用的,還有供學生用的測量工具。如果做這個觀察是為了在閱讀中可以完成和如何完成哪些方法的指導。設計的觀察工具就主要是與閱讀方法和指導完成情況有關的觀察工具。我們做過觀察研究的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由於研究的問題和目的不夠明確具體,結果辛苦觀察獲得的材料對所要研究分析的問題沒有多大的作用。 觀察目的如何細化、具體化?我們來看看如何將“觀察研究某教師教學效果”這壹目的具體化和細化的過程。 首先,明確是要研究哪方面的教學效果,涉及知識、能力、思維方法、情感還是價值觀?第二,在上述項目中選定壹項後,如能力,再具體到是哪方面的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表達能力?學習能力?欣賞能力?批判能力?第三,在第二步選定了哪項能力(如口語交際能力)的基礎上再進壹步明確,通過觀察是要了解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達到的水平?還是要了解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全面或某壹方面或某幾方面變化的情況。第四,如果確定是要觀察研究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某幾個方面變化情況?就需要根據學生學斷、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語音語調、流利程度、可理解度、用詞恰當、觀點闡述、交際策略、身體語言、情感態度、文化理解和行為表現等方面,進壹步確定是哪幾方面。通過進行觀察已經比較學生的原有水平和現有水平的差異,就可研究了解閱讀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