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正信”並不是相信佛所說的話,誰能說說正信是什麽?

“正信”並不是相信佛所說的話,誰能說說正信是什麽?

正信是指經過驗證後,見法後的‘信’。也可以說是產生知見後的信。

怎麽判斷佛所說的話,請看以下。

佛陀的四大教法

07 到已,佛陀即住在波□城之阿難陀神舍。彼告諸比丘說:「諸比丘,我將宣說四大教法,且專心諦聽!」「是,世尊。」諸比丘回答說。

08 薄伽梵說:「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語:『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言,我從佛親口聞受。』諸比丘對該比丘所言,不應稱贊,也不應藐視,應了解其每字與音節,而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既較對以後,若其不與經律相符,則其結論應為:『誠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該比丘之誤會。』因此,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若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以後,彼能與之相符,則其結論應為:『誠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該比丘善了解之。』諸比丘,此是第壹大教法,應當學。

09 「復次,諸比丘,若比丘作如是語:『於某寺宇有僧伽及其長老與導師居住,我從其僧團親口聽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言。』諸比丘對該比丘所言不應稱贊,也不應藐視,應了解其每字與音節,而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既較對以後,若其不與經律相符,則其結論應為:『誠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該比丘之誤會。』因此,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若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以後,彼能與之相符,則其結論應為:『誠然,此是佛陀教言,該比丘善了解之。』諸比丘,此是第二大教法,應當學。

10 「復次,諸比丘,若比丘作如是語:『於某寺宇住有眾多博學多聞、深具信仰、深入於法、精嫻□尼及通曉律尼的僧團長老。我從諸長老親口聽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言。』諸比丘對該比丘所言,不應稱贊,也不應藐視,應了解其每字與音節,而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既較對以後,若其不與經律相符,則其結論應為:『誠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該比丘之誤會。』因此,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若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以後,彼能與之相符,則其結論應為:『誠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該比丘善了解之。』諸比丘,此是第三大教法,應當學。

11 「復次,諸比丘,若比丘作如是語:『於某寺宇住有壹博學多聞、深具傳統信仰、深入於法、精嫻□尼及通曉律儀的比丘。我從該長老親口聽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言。』諸比丘對該比丘所言,不應稱贊,也不應藐視,應了解其每字與音節,而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既較對以後,若其不與經律相符,則其結論應為:『誠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該比丘之誤會。』因此,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若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以後,彼能與之相符,則其結論應為:『誠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該比丘善了解之。』諸比丘,此是第四大教法,應當學。「諸比丘,此是四大教法應當學!」

12 薄伽梵在波□城阿難陀神舍住時,亦向諸比丘如是宣說圓滿法語:「此為戒,此為定,此為慧。修戒則定有很大利益與果報;修定則慧有很大利益與果報;修慧則心從漏得解脫--欲漏,有漏,見漏及無明漏。」

佛陀教導我們要理智的,確認的方式去判斷某法師,居士或者家人所傳達的是否符合佛陀教導。因此不要因為是法師就盲目的相信,而要經過經藏,律藏的確認。

1.正信來自知見,由知見來證實佛陀的教導是正確的,而不只是單純的信仰佛陀以及盲目信仰。知見來自‘法’,實踐佛陀教導者會‘見法’。

2. 正信的說法是來自五根和五力,信根和信力。佛陀曾經強調不要盲目相信,而這盲目相信也適用於自己的弟子。因此只有見法之後,才可以如實了解佛陀教導。這就是正見。

3.佛陀所教導的是‘法’,‘僧’就是專業實踐佛陀教導的出家修行者。怎麽判斷是否為佛陀所宣說的,這是壹個大問題。a。可以從科學,歷史,文學上去證實。b.可以從對照經,律,法去證實。

佛經上沒有記載,而法師所宣說是佛陀所說,是符合佛陀所說。只要對照經,律,法就可以知道。再來從科學,歷史,文學上去驗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