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佛經中何謂之為相

佛經中何謂之為相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指的是應該形相。相都是虛幻的,剎那剎那生滅,不是真的。

佛教對生死的看法,不同於世俗。過去有壹個人老年得子,欣喜萬分,壹禪師卻在門口痛哭這個家裏多了壹個死人。因為事實上,“生死壹如”,生的時候就應知道會有死的壹天。生死猶如壹張紙,只隔壹面而已,生了就會死,死了又再生。佛教以“喬遷之喜”來形容生死,房子舊了必須搬壹個新居,衣服破了應該換壹件新衣,身壞命終也會賦予另壹個新的軀殼。因此,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生死循環,本來就是自然的道理。如宗衍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水壹滴,漚生漚滅,復歸於水。”道楷禪師示寂時更說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禪者生死,有先祭而滅,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總之,生不貪求,死不畏懼,禪者視生死都是壹種解脫。

認識生命

生命在那裏?有時候,我們會看到被斬成兩段的蚯蚓,頭尾各置於壹處,切斷後的頭在動,尾也在動,那麽生命究竟在頭部,還是在尾端?經過仔細分析,科學家發現動的不是生命,而是能量,之所以會動,是因為壹息尚存,還沒有用完。當有限的能量耗盡時,頭不會動,尾巴也不會動了。因此,生命不在頭部,也不在尾端。

佛教裏“涅盤寂靜”形容得好:不生不死,不生不滅,真正的生命是超越無常,超越無我的。例如海水波濤洶湧,海面上的泡沫究竟是海水,還是波浪?從覺悟的觀點來看,有風起浪,無風平靜,動亂最終還是歸於寂靜。又好像壹杯水,茶杯打壞了不能恢復,但是水依然存在;又好比燃燒的木材,薪薪相傳,流轉不息,所以生命本身不會死。

生死的真相

人類雖有生命,然身體會死亡,死和生是如影隨形的。耶穌教說人死是安息,事實上,人死並不能安息,這個生命了結了,另壹生命的熊熊火光又再燃起。佛教主張生死輪回,死了再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

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對於這個問題,壹般人並不了解。佛教講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人類既來世間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壹體的。現在進壹步以佛教的“十二因緣”來闡述生死的輪回相狀:有情生命與生俱來就有“無明”煩惱;無明是生死的根本,為多生累劫所造的因,遇緣投胎轉世的過程是“行”;生命輪回的主體,我們稱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裏漸漸孕育成生命體是為“名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份,色則指物質部份,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入”;胎兒脫離母體後開始接觸外界,在嬰兒的階段都屬於“觸”;長大以後,漸漸對外界有許多苦樂感“受”;從而對苦境、樂境產生“愛”與不愛;並且努力去求“取”所愛;生命體身、口、意的行為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生命體的因;如是繼續“老死”的輪回。

從十二因緣中,我們明白生死猶如鎖鏈,相續不斷。人的壹生必須面臨兩個問題,壹個是“生”,壹個是“死”,如何“生”得好,“死”得妙,決定於今生身口意的善、惡行為所產生的業力。因此,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今生行善,就能圖個死後的好報;今世作惡,來世難得上生。知道生命輪回的原理之後,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亦不過如此。

佛教說壹切無常,因無常故,世界有成住壞空,自然有寒暑冷熱,人類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及壹切自然現象都有變壞的壹天。佛經雲:“須彌雖高廣,終歸於消滅;大海雖淵曠,時至還枯竭;日月雖明朗,不久則西沒;大地雖堅固,能負荷壹切;劫盡業火燃,亦復歸無常。”這說明佛陀所看到的生命是無常變滅,無窮無盡的,如同江河之水滾滾不斷,是剎那不停的變化著。

舊的滅去,新的又來。如果我們了知人生與萬有諸法互相為緣,互相生成,對於生死就不覺得可怕了,好像世俗的搬家壹樣,只不過換了壹個軀殼而已。

佛教的生死觀

“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在覺悟者的眼中看來,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轉換。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壹如,何足憂喜?

長命百歲有時不壹定是可喜的事,況且長壽而孤苦、衰老、痼疾纏身,更是人間苦事。長壽固然不足欣喜,死亡也不值得憂懼。壹般人提到死亡,總會產生種種恐怖、可怕的想像,擔心自己會上刀山下油鍋,受種種的苦刑。其實如果我們了解生死的真相之後,透過現世的福慧雙修,死亡對我們而言,就像領了壹張出國觀光的護照,到處可以海闊天空,悠遊自在。

佛教非常正視生死問題,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了生脫死,如何把握今生,不再受生死輪回,向來是佛門修行的課題。佛法所提供給眾生的“解脫之道”,主旨在使人們有壹合理的安排。譬如今天要出門去了,就得預備今天要住在那裏,萬壹下雨,要怎麽辦?所以說修行的人,對於“死”是胸有成竹,無憂無懼的。禪宗五祖弘忍生前是破頭山下壹有德行的栽松老人,仰慕四祖道信,請求披剃出家,道信嫌他年紀太大,不能廣化十方,只好安慰他說:“如果妳去投胎再來,我或許可以住世等妳幾年。”想不到栽松老人果真投胎轉世,在他六、七歲時,終於遇到道信禪師,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禪師說:“妳年紀太小,怎麽能出家呢?”只見他宛如大人的口氣道:“師父!過去妳嫌我太老,現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時才肯度我出家?”由此可知,生死是可以超越的。

眾生的生死決定於業力,解脫的聖者則依願力成就生命。佛門裏有許多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的真人實事,掌握生死,不足為奇。吾人真正要超越的是念頭的生死,禪宗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大乘流轉諸有經》說:“前識滅時名之為死,後識續起號之為生。”意識剎那生滅變化,其實我們每壹時刻都在面對生死。意識的生死,念念生滅,如同暴流,唯有“無念”,才能截斷生死洪流。若能體證緣起性空,則能“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達到生死壹如,不生不死的境地。故經又雲:“前識滅時無有去處,後識續起無所從來。所以者何?本性空故。”

人類的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結束。如果人的生命這麽簡單,生死就不值得畏懼了。道元禪師說:“斷念生死者,佛家壹大事之因緣也!”他又說:“若生死中有佛,便能無生死。若知生死即涅盤之理,便能無可厭生死,亦能無可願涅盤,自是超脫生死。故唯探究壹大事之因緣也。”如果我們能夠認清這個道理,斷惑證真,覺悟生死同於涅盤的道理,就不會讓生死迷惑我們,而安住於超越生死的藩籬,行於佛道之上,那麽生死對他而言,已經無法產生威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