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信守諾言給孩子殺豬做肉吃的那個典故是曾子殺豬。
壹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壹身幹凈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壹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妳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壹會兒就回來。妳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後殺了豬就給妳做。”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壹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壹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裏捉豬的聲音。她進門壹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道:“家裏只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妳怎麽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
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裏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說壹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壹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
這樣壹來,妳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壹頓豐盛的晚餐。
擴展資料:
誠信自古就是中華傳統美德,也是當代社會為人做事的道德底線。轅門立柱、曾子殺豬等流傳至今的典故,體現出壹代代華夏兒女對於“言必信、行必果”的尊崇。
進入現代,多元的社會組織形態更離不開誠信的道德底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壹些人受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想的影響,誠信意識有所淡薄。問題食品頻現、網絡謠言不斷,讓公眾的利益壹再受損,誠信成為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
然而,中華民族誠信的根基還在。傳承上百年制作“良心秤”的武漢“制秤世家”還在,河南七旬老翁花書增受騙之後仍堅持打工17年還債,這些“不昧良心”的誠信堅守者,受到社會各界壹致追捧和“點贊”。
誠信建設不能讓監督缺位。反思當前商業欺詐、合同違法、制假售假、汙染偷排、偷逃騙稅、學術不端等不良現象,往往發端於部分群體突破底線後卻不必付出相應代價,形成“破窗效應”。只有監管及時到位,才能真正遏制“守信無用、耍賴獲利”的現象。
當前,社會信用體系正在加緊建設,激勵誠信、懲戒失信的機制正逐步完善。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征信體系,讓企業和個人對不良信用記錄避之不及;
法院系統曝光失信被執行人,讓不少“老賴”主動上門清償債務。這對於增強底線意識,提高違規成本,將產生明顯的效果,會讓失信敗德行為成為“過街老鼠”,廣遭唾棄。
國以誠立本,人以誠立身。堅守誠信底線少不了“他律”,也離不開“自律”。面對各種利益與誘惑,能否守住底線,考驗的不僅是修養,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則。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每個人就能成為堅守誠信的受益者。
百度百科—曾子殺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