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分崩離析的成語故事典故_字詞解析_造句

分崩離析的成語故事典故_字詞解析_造句

 分崩離析的典故: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壹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壹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並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於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說:?妳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後可能會成為禍患。?

 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壹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壹安定,國家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妳們倆輔佐季康,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

 ?蕭墻?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壹個成語?禍起蕭墻?,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分崩離析的漢語詞典解釋:

 形容國家、集團或組織分裂瓦解。

 ●《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後漢書?鄧禹傳》:「四方分崩離析,形埶可見。」

 ●宋司馬光《保業》:「臣竊觀自周室東遷以來,王政不行,諸侯並僭,分崩離析,不可勝記。凡五百有五十年而合於秦。」

 ●《痛史》第十七回:「此時正是國家分崩離析之際,豈可聽其閑居!」

 ●孫中山《中國國民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此派之擬議,以為今日中國之大患,在於無法,茍能藉憲法以謀統壹,則分崩離析之局,庶可收拾。」

 分崩離析的近義詞/反義詞如下:

 近義詞:同室操戈 眾叛親離 四分五裂 各行其是 豆剖瓜分 支離破碎 分化瓦解 同床異夢 離心離德 土崩瓦解 爾虞我詐

 反義詞:同室操戈 同心同德 不可開交 同甘***苦 眾望所歸 馬首是瞻 同舟***濟 堅如磐石 分甘***苦 風雨同舟 同心協力 戮力同心 和衷***濟 精誠團結 堅不可摧

 用分崩離析造句:

 (1)在和平演變攻勢下,蘇聯終於分崩離析了。

 (2)如果德國央行拒絕接受,單壹貨幣很可能分崩離析。

 (3)良好的制度可使公司經營健全,不會因為董事會改組就分崩離析。

 (4)社會主義陣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分崩離析了。

 (5)或者是更加均衡的全球經濟,或者是分崩離析。

 (6)卑劣的人則靈魂分崩離析,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憎惡自己,逃避自己,時常處於悔恨之中。

 (7)據說,家族企業往往會在第三代人手中走向分崩離析,因為許多軟弱的繼承人那時會開始爭吵。

 (8)面對金融系統分崩離析的風險,出席達沃斯年會的代表們已接近達成壹致,將呼籲***同采取全球性解決方案,應對危機。

 (9)人民用民主力量讓專權體制分崩離析。

 (10)東歐的幾個國家已經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

 (11)不同派系的權力之爭,使這個集團四分五裂,分崩離析。

 (12)混亂的分崩離析將會帶來壹場災難。

 (13)在內戰中,他們飽嘗國家分崩離析、骨肉相隔異地的痛苦。

 (14)1948年冬,國民黨南京政府已經是分崩離析,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