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力作用下,對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地表侵蝕和水土流失,又稱水土流失。”科學出版社《水利水電簡明詞典》1981中提出,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母質和巖石受到水力、風力、重力、凍融等外力作用,使其遭受水本身的各種破壞、運動、堆積和流失的現象。這是廣義的水土流失。狹義的水土流失是指水力入侵。"
3.荒漠化的概念是在1992年由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界定的。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在幹旱、半幹旱和半濕潤地區發生幹旱災害的土地退化。這個定義明確了三個問題:“荒漠化”是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的,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荒漠化”發生在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幹旱地區(指年降水量與潛在蒸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間,但不包括極地和亞極地的地區),它給出了荒漠化的背景條件和分布範圍。“荒漠化”是指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幹旱地區的土地退化,它將荒漠化置於全球土地退化的大框架中,從而界定了其區域範圍。
4.土壤侵蝕破壞了土地的完整性,降低了土壤肥力,導致土地堅硬石化和荒漠化。它強調的是土壤水分的流失,而荒漠化強調的是在水分不多的情況下,土地持續減少,導致類似沙漠甚至沙漠的現象。沙漠化顯然比水土流失更具破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