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是漢語嗎?
解放前幾十年對“普通話”的定義壹直不明確,也有不同的看法。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6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化學術會議”期間,將漢語同音字正式命名為“普通話”,同時確定了其定義,即“以北京話為標準音,以北京話為基礎方言”。1955 10 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努力推進漢字改革,普及普通話,實現漢語規範化》的社論。文中提到:“中國人的語言是壹樣的,就是以北京話為基本方言,以北京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1956 2月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增加了普通話的定義為“以北京音為標準讀音,以北京話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語語言。”這壹定義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明確了普通話的標準,使普通話的定義更加科學、透徹。其中“普通話”的含義是“通用”和“* * *”。普通話是現代漢語的同音字,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京話為基本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這是在1955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化學術會議上確定的。這個定義實質上是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提出了普通話的標準,那麽如何理解這些標準呢?“以北京音為標準音”就是以北京話的語音系統為標準,不照搬北京話的所有讀音,普通話不等於北京話。北京話還有很多地方口音,比如老北京人把連詞“他(hé)”當“hàn”,“蝴蝶(húdié)”當“húdir”,“tell (gàosu)”當“gàosong”。這些地方口音是其他方言區的人很難接受的。此外,北京話還有不同的讀音,比如“侵略”這個詞,有人發“q τ nLü è”,有人發“qǐnlüè”;有的人把“附近”這個詞讀成“fùjìn ì n”,有的人讀成“fǔjìnìn”,這也給普通話的推廣帶來了不少麻煩。從1956開始,國家對北京話的發音進行了多次修訂,制定了普通話的標準發音。因此,目前普通話的語音標準應以1985出版的《普通話異讀字讀音表》和2005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為準。就詞匯標準而言,普通話“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方言”就是以廣大北京話區的俗語為基礎,同時要從其他方言中吸收自己需要的詞匯。北京話也有很多方言。比如北京人把“晚上”形容為“遲到很久”,把“罵”形容為“竊竊私語”,把“小氣”形容為“小氣”。在北京很多地區,玉米叫“玉米”,肥皂叫“胰腺”,饅頭叫“饅頭”。所以,不能把北京話的字都當成普通話的字。我們應該有選擇。壹些來自非北京話區的外來詞具有特殊的意義和表達力,在北京話中沒有對應的同義詞,這樣的詞可以吸收到普通話詞匯中。比如“操”、“垃圾”、“尷尬”、“噱頭”等詞匯,在書面語中經常出現,早已加入普通話詞匯的行列。普通話中選用的詞語壹般都是通俗的,長期以來都是書面使用的。近年來,國家語委正在組織人力編寫《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將進壹步規範普通話詞匯。普通話的語法標準是“以典型的現代白話作品為語法規範”,包括四層含義:“典範”是指排除非典型的現代白話作品為語法規範;“白話”即排除文言文;“現代白話文”就是排斥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話文。“作品”是指普通話的書面形式,以口語為基礎,但不等於普通的口語,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語言。自古以來,漢語就有方言,也有同壹種語言。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孔子稱* * *為同義詞。雅言以洛陽雅言為藍本。孔子當時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徒弟。古代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說自己的方言。孔子講課如何讓各國學生聽懂?因為當時有* * *諧音叫雅,孔子講課時用雅,所以交流沒有障礙。到了漢代,* * *同音字進壹步發展,當時,* * *同音字被稱為通用語。不同地方說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共同語言交流。秦漢以來,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南遷,把古河洛方言帶到了南方。金代五亂和關彜南渡後,中原地區南移。不同的政權基於他們首都的語言。北朝壹般以洛陽話為標準音,南方壹般以建康話為標準音。洛陽方言與晉代以前的漢語有很大不同,是北方遊牧民族學習漢語的產物,而建康方言則是由南移的晉朝皇室的語言和當地的語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吳語的起源。漢族知識分子的主流是南方的建康話。隋朝統壹中國首都長安,編纂了《切韻》,其音韻主要以洛陽方言和建康方言為基礎。唐朝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了唐韻作為唐朝的標準讀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宋代在唐雲的基礎上制定了《廣韻》。再加上隋唐時期,江南經濟躍居全國前列,又是南朝的文化中心,所以吳語還是有壹定知名度的。金陵話、蘇州話、揚州話是當時吳語的代表。楊迪曾在揚州學習吳語。元朝以首都大都話為基礎,制定了以中原音韻為標準的語音。並廢除廣韻的標準音地位。這樣,中國北方的方言就有向大都話靠攏的趨勢。也有專家說,元朝的標準讀音是蒙古語,失去了很多傳統漢語的特點。明朝以後,朱元璋以以南京話為基礎的洪武鄭雲為標準語音,南京話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清代雍正帝於(1728)年設立尹正亭,並制定了以北京話為標準語音的“官話”。當時的北京話是在元代舊北平話的基礎上與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話融合而成,並受到清代滿語的影響。此外,在民間,隨著近代南京、揚州成為北方方言區,蘇州話成為南方吳語的主要代表,繼承了南朝的南方風雅,並以其強大的地方經濟實力成為中國的流行語言之壹。王士興在《廣智易》中說:“要善於在海上正確進退。蘇人若以為雅,則四面雅,俗者亦步亦趨。”吳音最盛的時候,所有的文人雅士都以說蘇白為榮。當時的越劇、昆曲、評彈都是以吳語朗讀為主。另外,明清時期,因為經濟發展,粵語越來越流行。事實上,粵語是由影響當地語言的北唐宋移民形成的,也是宋代公認的接近廣韻標準音的方言之壹。到了19年底,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是日本人的影響。明治維新前後,日本大力推廣日語諧音,日本人把日語的民族諧音稱為國語。官話壹詞最初是中國古代壹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官話當作壹個民族諧音的名字。19年底,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官話壹詞流傳開來。辛亥革命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和文化,普通話也在中國推廣。官話壹詞在民國時期得到了當時政府的認可,成為國家同音詞的正式稱謂。1920推行普通話不到兩年,當時爆發了壹場名為“京華之爭”的大辯論。問題的原因在於普通話的標準發音。支持國音的人和支持靜音的人分成兩派。國音主要是“以京為主,兼顧南北”。靜音是“純粹基於北京話”。兩派之間的爭吵非常激烈。於是,張士毅發表文章,主張“音標和國家語音要從根本上改革”,“符合學術原則的標準語定義,應由教育部先公布,以至少受過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文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標準”。這個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他們甚至多次開會回應,甚至通過決議:“我們不承認國家音,主張以北京音為標準音”,“請教育部征求各方面意見,以北京音為標準音”。後來1913年“語音統壹會議”擬定的國音改為北京音。1932年,根據《新國音》編寫的《常用國音詞匯表》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出版。在《詞匯表》的序言中,進壹步解釋了《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即所謂現代北平音的標準音,是指現代北平音系,並不是每個字都要尊重其地方口音。現代意義上的“普通話”壹詞,最早是朱在1906年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人也提出了“普通話”壹詞,並與茅盾爭論普通話的實際含義。五四以來,北京語音的地位在白話文運動、流行語運動和普通話運動中得到確立和鞏固。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走上了壹個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普及民族方言,克服方言差異造成的障礙是十分必要的。20世紀50年代,我們想推廣民族語言。歷史上有幾個不同的名字。我們應該叫他們什麽?我們是統壹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語言文字壹律平等。但民國時期的民族語言其實是漢族的* * *諧音,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 * *諧音。為了突出我們是壹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各民族語言的平等,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采用普通話這個名字。如果叫普通話,恐怕會被誤解為把華人放在中國其他民族之上。經過研究,我最終決定叫它普通話。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對普通話的含義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普通話”壹詞開始被廣泛使用,並有了明確的內涵。普通話的語法是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的現代白話名著為基礎的,也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作品中的“壹般用例”。目前普通話以《現代漢語標準詞典》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