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盤經·聖行品》所記帝釋天為釋迦牟尼所說偈語。釋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苦行,修菩薩道,名為“雪山大士”。帝釋天(佛教護法神)見狀如即從天降,化作羅剎(惡魔),來試探他的心意是否堅定。羅剎在大士前誦讀了過去諸佛所說的“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大士聞半偈,心生歡喜,請羅剎為他說後面的半偈,願終身為弟子。羅剎說:“我現在太餓了,說不成。”大士問他想吃些什麽東西,羅剎說:“我喜歡吃人肉,喝也只喝熱血。”大士聽了,果決地說:“只要妳把後半偈說給我聽,我願奉獻上自己的身體。”羅剎於是說了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大士深思其義,並把偈語寫在石壁上,然後爬上高樹,從上面跳下來好摔死給羅剎當食品。這時羅剎還原為帝釋本相,接住了大士正在下墜的身體。《心地觀經·序品》謂:“時佛往昔在凡夫,入於雪山求佛道。攝心勇猛勤精進,為求半偈舍全身。”雪山大士為之舍身的這四句偈子,概括了全部佛法,道破了壹切事物生滅無常的本質,指明了斷生死、證涅盤的解脫目標。特別是後半偈,意義極大。《涅盤經疏》二壹:“‘生滅滅已’,即是永斷於生死;‘寂滅為樂’,即是常得無量樂。”此後半偈又叫“雪山偈”、“雪山半偈”,這個故事即是著名的“半偈殺身”、“雪嶺投身”。宋·陸遊《冬夜讀書》:“更須求半偈,回向此心初。”宋·王灼《送澤上人出蜀》:“更憶大瞿曇,捐身求半偈。”(瞿曇,即“喬達摩”,釋迦牟尼的姓氏,常用於稱呼釋迦牟尼。)明·高啟《送恩公還江心寺》:“諸緣除未早,半偈悟猶艱。”
作者:吳言生 來源:《禪門妙語》
雪山大士半偈殺身
(本生)涅槃經十四曰:“我住雪山天帝釋為試我變其身為羅剎,說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於爾時聞半偈心生歡喜,四顧唯見羅剎。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說余半偈,吾終身為汝弟子。羅剎雲:我今實饑,不能說。我即告曰:但汝說之,我當以身奉大士。羅剎於是說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聞此偈已,於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即時升高樹上投身於地,爾時羅剎復帝釋形,接取吾身。依此功德超越十二劫。”
FROM:《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