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她把竹筐放到大路上去思遠方的人兒吧。豎秋關心的是那竹筐裏的“卷耳”。
“卷耳”當是《詩經》那個時代的重要食材。再看主人公高頭大馬還帶著仆人的狀態,想必卷耳也應該是很好吃的美食級材料。
幾千年過去了,卷耳還在嗎?如果還在,現在叫什麽菜?
壹、卷耳是什麽
《廣雅》是我國最早的壹部百科詞典,據其載:“卷耳,苓耳也,形似鼠耳,叢生如盤”。孔穎達引陸璣雲:“葉青白色,白華(就是白花),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應該是吃的意思),滑而少味。”陳啟源、桂馥皆以為今中藥“蒼耳子”。
如果是蒼耳子,那不就是壹味中藥嗎?
且看度娘對蒼耳子的解釋:蒼耳子,中藥名。蒼耳子屬於常用中草藥,具有散風除濕通竅等功效。卷耳屬的植物在中國有差不多20種,所以,不在乎妳看到的或者妳知道的是哪種。
卷耳是壹年生草本植物,春天會開著簇生的白色小花,常常生長在田野、路邊及山坡草叢中。
古人常把他們的嫩苗當野菜食用 。那就是食材吧?
二、卷耳好像不是蒼耳子
蒼耳子應該是卷耳的壹種,而且是卷耳成熟的果實,蒼耳子應該不是《詩經/卷耳》中那位美女采集的東西, 美女采集的應該是蒼耳的嫩苗。 因為蒼耳子含有壹些有毒物質,這些物質會對人的神經以及肌肉造成影響。如果身體已經中毒,那麽會表現出惡心想吐、全身無力、頭昏眼花還有肚子痛、呼吸困難、心情焦躁、手腳發涼等癥狀。如果問題比較嚴重,那麽有可能出現黃疸、昏迷、體溫下降,最後有可能導致混洗以及循環衰竭,甚至死亡。
想來,古人在千萬次的人體實驗中應該在早就知道了蒼耳子的毒性,除非用作藥物是不會輕易去吃的。
所以,卷耳是卷耳,蒼耳子是蒼耳子。 可以說,蒼耳子是已婚的卷耳,卷耳是幼年的蒼耳子。哈哈!
三、豎秋看到的蒼耳子
小學語文書上有篇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
孩子如果已經長大,就得告別媽媽,四海為家。
牛馬有腳,鳥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麽辦法?
蒲公英媽媽準備了降落傘,把它送給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風輕輕吹過,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
蒼耳媽媽有個好辦法,她給孩子穿上帶刺的鎧甲。只要掛住動物的皮毛,孩子們就能去田野、山窪。
豎秋小時候是個放羊娃。經常看到壹些草果子粘上了羊尾巴。我不去管它,幾天後,羊尾巴又幹幹凈凈啦。
現在想來,羊尾巴上粘著的就是蒼耳子!其實,蒼耳子有個別名就叫“羊帶來”或者“粘婆子”。不過,搜了半天只找到壹張“狗帶來”的照片。
上小學那段時間,我們經常將路邊的蒼耳子摘下來,乘人不備,將它們扔到同學特別是女同學的頭上,在人家的無可奈何、越扯越亂中尋開心、惹謾罵。
四、《卷耳》為什麽要用“采采卷耳”而不是其他比如荇菜
身為雜草的蒼耳,雖然有毒,但非常有用。比如,嫩苗可以做菜,皮子可以做麻紡織,果子可以做藥。最大的用處,也許是有病治病(比如鼻炎),無病飽腹吧。
而《卷耳》中那美女不采荇菜、不采葛藤,偏偏要采蒼耳子,那是有她的意思的。關鍵在於蒼耳子那滿身的細細密密的鉤子,粘在夫君的身上,既可以帶到遠方,也可以終身陪伴。不像那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也不像那葛之覃兮,施於中谷。
只有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就像那粘啊粘啊我粘粘粘,可是怎麽也粘不住,采呀采呀我采采采,就是怎麽也采不滿壹撮箕,最後幹脆把撮箕丟在大路上,想象那蒼耳子粘在夫君的頭發上,跟著夫君去遠方,又想象那夫君此時此刻站在高崗上,他身上、他馬上也沾滿了蒼耳子,也在盼望著團聚的日子。
如此看來,卷耳,講的是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