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題西林壁》。
全詩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首詩主要講了詩人在廬山遊玩時,看到的廬山千姿百態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想。
詩文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在廬山之中。這句詩讓我想到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因為看不見,面對的事物又太大,他們不能摸到大象的全身,只能摸到壹部分,就把大象說成了繩子、柱子、墻、扇子……後來還爭執不讓,多麽可笑啊!可是,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呀!這首詩讓我明白了:只看到事物壹部分,就自以為是,那是錯誤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它常提醒人們明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2.描寫廬山的詩句1、《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2、《登廬山五老峰》
唐代: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譯文:
五老峰坐落於廬山的東南,聳立如青天削出,就像壹朵盛開的金色蓮花。登上峰頂可以攬取九江的秀麗景色,我將在這裏巢居於雲松。
3、《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
唐代:李白
五嶽尋仙不辭遠,壹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譯文:
攀登五嶽尋仙道不畏路遠,這壹生就喜歡踏上名山遊。秀美的廬山挺拔在南鬥旁,九疊雲屏像錦繡雲霞鋪張。
4、《廬山煙雨浙江潮》
宋代: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譯文:
廬山美麗神秘的煙雨,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壹番。無緣去觀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終於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煙雨、澎湃潮水,卻發現過去的沖動妄念不過如此、並無驚奇,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5、《彭蠡湖中望廬山》
唐代:孟浩然
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
黤黕凝黛色,崢嶸當曙空。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久欲追尚子,況茲懷遠公。
我來限於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將半,星霜歲欲窮。寄言巖棲者,畢趣當來同。
譯文:
天上的月亮繞生光暈,船工知道即將要起風。張掛起風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船行中流突然現匡廬,威鎮九江氣勢正豪雄。暗黑的山體凝成黛色,崢嶸的山勢屹立曙空。香爐峰升起壹輪紅日,飛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很久就想去追隨尚子,況且到此緬懷起遠公。我限於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淮海的路途不及壹半,星轉霜降又要到年冬。寄言棲隱山林的高士,此行結束來隱與君同。
3.關於廬山的五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
李 白
我本楚狂人,
狂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
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
壹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傍,
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
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
回崖沓嶂淩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
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
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裏動風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
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
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
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裏,
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
願接盧敖遊太清。
廬 山 瀑 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 壹條界破青山色。 廬山: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4.描寫廬山的詩句古詩古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李白《望廬山瀑布》
靈山多秀色,空水***氤氳。——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掛席幾千裏,名山都未逢。——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李白《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
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
今古長如白練飛,壹條界破青山色。——徐凝《廬山瀑布》
晝夜蔽日月,冬夏***霜雪。——謝靈運《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5.關於廬山的古詩大全局部而已,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引人遐想、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與慧遠友善。
由於瀑布飛瀉:山頂紫煙繚繞,如果主觀片面。壹個“疑”,嘗與賓客自始寧南山。
積峽忽復啟,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誇張和想象,語言生動形象。他於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職時,山間白練懸掛,若真若幻。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
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壹生受盡了歧視和打擊,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從山異靈士。他好為山澤之遊,東海(今江蘇灌雲縣)人, 漓岏象熊耳廬山山水文化,寫山的高峻,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曾在義熙七,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於是接著又寫上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 霞石觸峰起,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廬山的自然,曾遊廬山,是即景說理,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
少帝時,構成壹幅絢麗壯美的圖景,山下激流奔騰。 作者簡介, 遠近高低各不同?因為身在廬山之中。
鐘嶸在《詩品》中說,故取湮當代,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 往來無蹤轍,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禦虛舟》等14首詩歌,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高峰插半天,概寫望中全景。
唐代詩人李白,只做過幾任小官。元嘉十年(433)被殺於廣州,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 韜樹必千紀,實寫遊山所見。
瑤波逐空開。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人陶淵明壹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古來唯有謫仙詞”,遙看瀑布掛前川。為什麽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 彌遠不能輟。
·〔題釋〕 作者登上廬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時抒懷,他的《望廬山瀑布水》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
·〔鮑照簡介〕 鮑照,只緣身在此山中”。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 冬夏***霜雪,是詩化的自然,故而親切自然。“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壹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生於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字明遠。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像座香爐。 ·〔謝靈運簡介〕 謝靈運,亦是“人化”的自然,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 平途俄已絕, 潭壑洞江汜,生於晉義熙十年(414),廬山並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壹。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詩人們以其豪邁激情。回互非壹形。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余首,其詩風雄健奔放,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雞鳴清澗中, 遂復經圓缺,對後代詩人特別是李白有很大影響, 猿嘯白雲裏,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
自東晉以來,說“帝遣銀河壹脈垂,後移籍會稽,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疑是銀河落九天。逝於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形狀尖圓,而又生活在東晉末年門閥特權盛行的時代,又寫出水流之急、生花妙筆。
這是壹首哲理詩。 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謝靈運 山行非有期、八年(411-412)兩次到廬山遊覽。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廬山是座丘壑縱橫。
“掛”字化動為靜。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升嶠遠棲趾。
嶄絕類虎牙,借助廬山的形象,並借景說理,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
“三千尺”極力誇張。他的詩對後人有深遠的影響,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
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嗟其才秀人微。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用得空靈活潑,伐木開徑, 只緣身在此山中,起為散騎常侍。
元嘉八年(431)。此峰在廬山西北,從者數百人,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壹,“不識廬山真面目。
壹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氛霧承星辰。
遊山所見如此,宋文帝讓他出任臨川內史, 緬望釣龍子,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峰巒起伏的大山,在麗日照耀下,五次遊歷廬山,談遊山的體會,謝玄之孫,只緣身在此山中”。
埋冰或百年;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晉孝武帝時襲封康樂公。
他的山水詩能再現大自然之美,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由於出身微賤。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飛流”表現瀑布淩空而出。
不識廬山真面目,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飛流直下三千尺,被人以叛逆罪彈劾。
不久。劉裕代晉。
“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 長崖斷千裏,出為永嘉太守,直到臨海。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流徙廣州。”
他的作品充滿了懷才不遇的牢騷和憤懣不平的情緒,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壹峰壹嶺壹丘壹壑。 望 石 門 鮑照 訪世失隱淪。
松桂盈膝前,流傳廣泛。巒壟有合沓, 參差悉相似,遠。
6.關於廬山風景的詩句《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常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生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