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四川山市)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壹 。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代很有影響。
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 ”。論畫主張“神似”。
蘇軾的驚人成就:
在散文方面,他與北宋古文運動領導歐陽修並稱“歐蘇”;
在詩歌方面,他與江西詩派的開創者黃庭堅並稱“蘇黃”;
在詞作方面,他開創了豪放派,與南宋大詞人辛棄疾並稱“蘇辛”。
再加上他精於書法,被尊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為黃庭堅、米芾、蔡襄),又擅長繪畫,後人稱其詩、詞、文、書法、繪畫“五絕”,可謂千古壹人!
而他的弟子也名聞天下,(蘇門四弟子:晁補之、黃庭堅、秦觀、張耒;
蘇門後四弟子:廖正壹、李禧、董容、李格非)
名二子說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為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車子上的輪、輻、、軫,各有所用,而只有軾表面上看來沒有什麼用處。雖然這樣,沒有軾,車子卻不是完整的車子。軾啊!我害怕妳不修飾外表啊!
天下的車子,行進時,均須沿著轍而行。但是論起車子的功用,轍卻不在其中。雖然這樣,車子翻倒,馬摔死,災禍卻不會牽連到轍,由此看來,轍實在善於處在禍、福的中間啊!轍啊!我知道妳能避免災禍啊!
坎坷的人生:
1)嘉佑二年(1057),年僅二十壹歲的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以其卓犖不群的才華而名震京師,深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
2)正當這時,其母程氏病故,蘇軾立即與父親、弟弟回鄉奔喪,並在家守喪兩年。此後十年,蘇軾又先後遭受喪妻、喪父之痛,僅僅當過三年多的鳳翔府簽判。
4)盡管蘇軾主張革新政治,卻力主漸進,堅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因而引起新黨的不滿。蘇軾歷任地方官,看到新法推行中的若幹弊病,常常作詩譏諷,更激化了與新黨的矛盾。元豐二年(1079),新黨中的投機政客以“謗訕新政”的罪名將他逮捕,企圖將他置於死地,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經過多方營救(包括已經退隱的王安石的上書營救),蘇軾被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
5)神宗死後,哲宗嗣位,高太後控制朝政,以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為相,蘇軾也被起用,先後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官至禮部尚書。舊黨盡廢新法,蘇軾則有所保留,主張兼用所長,這又引起舊黨的不滿,他只好壹再要求出任地方官。
6)高太後去世後,哲宗親政,早已變質的新黨重新得勢,蘇軾連連遭到打擊,先後被貶到惠州(今廣東惠陽)、儋州(今海南儋縣),成為被放逐到天涯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離開了人世,享年六十五歲。
7) 總之,蘇軾的後半生壹直處於新黨與舊黨鬥爭的夾縫之中,幾起幾落,飽經憂患。雖然他任地方官時有所作為,但卻遠遠沒能實現其富國強兵的抱負。晚年的他,更是境況淒涼,令人悲嘆。
但蘇軾決非那種悲悲切切、顧影自憐的落魄者,而是壹個豪邁灑脫、個性鮮明、開壹代風氣的大作家。
這壹切,使蘇東坡經歷了壹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壹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壹樣,成熟於壹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壹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後還大有可為。
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於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壹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壹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壹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壹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壹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壹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壹種無須聲張的厚實,壹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壹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壹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壹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i)婦。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遊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壹章。壹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白蒙蒙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壹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江在曠遠啊,船兒象淩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麽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裏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會吹洞簫的,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後,余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裏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裏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