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華西大學博物館的林明君先生在四川張寫了壹個碑(見《易經》33期7月刊,1937),記載了這個碑的七殺:“年少時,到成都縣衙,見有碑,以土抱之,外圍有圍欄,說是‘七殺碑’。人言迷信,偶而開明,不利於縣官,所以許多人不敢觀看。”
後民教館被日軍飛機轟炸後,原有的展覽建築被徹底摧毀(現在這座建築是50年代在原址上重建的),但“七殺碑”幸存了下來。該館館長周樹人(廣安人)將其與宋代幹道碑壹起移至館內原動物園(現盆景園)的空房子中,擱置至1949、65438+2月成都解放。1950年春,將館內所有物件連同此碑壹壹編目,交給接收它的軍代表張追。當時博物館把這些古物交給了川西博物館(現四川省博物館)。目前,明代銅質鑄造的江都太子及其兩位妃嬪的銅像和壹口大鐘,仍存在人民南路省博物館北面宿舍的空壩上。然而,張的“七殺碑”從此杳無音信,再也沒有人見過它的真面目。有人寫張的“七殺碑”還在四川省博物館,但實際上四川省博物館只有壹塊無字碑,不僅無字,而且無字。據史料記載:“民國三年,昂崗任巡撫,成都縣令唐與我弟為故交。有壹天,哥哥去成都縣部看‘七殺碑’,唐君雲說,‘因為學生都擺脫了迷信,所以被砸爛,被拋棄了。’"
神諭碑位於四川省廣漢市枋湖公園,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後所立。此碑並非解放前在成都少城公園公開展出的張的“七殺碑”。這塊甲骨文碑目前僅存於廣漢,是研究張起義的珍貴資料,已收入《中國史地大辭典》。1991 4月被德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德陽市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高2.1m,寬1m,厚0.20m。碑首有龍紋,題“神諭”。正面有楷書豎銘:“天人有萬物,人天無物,鬼神明,思測己。”字徑0.10米,字距3厘米。落款是“大順二年二月十三日(1645)”。碑背面原為張丞相顏所書六字批註,後被南明平口將軍於明隆武二年(1646)刻成萬人坑碑。碑文寫道:“崇禎十七年(1644),叛賊張入蜀,殺漢州百姓數十萬。奉命收復平口,兵士滿身黃泥。所以標題是“萬人坑”,是用立著的石頭砌成的。杭平口,總印,左嘟嘟,楊展。隆武二年,仲冬,吉祥。”解放前,四川廣漢基督教福音堂有個叫董的牧師。他是加拿大人。他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軍,後來成為壹名虔誠的基督徒。在廣漢期間,他喜歡國學,參觀歷史古跡。他在Xi安看到了大秦景教中國普及碑。他想在當時的廣漢老郊區找壹個類似景教碑的古碑,於是經常去郊區散步。“有壹天,我偶然在郭所附的壹間茅屋的墻裏發現了壹塊碑,很奇特,很古老。之後,我和當地《新漢周刊》的總編輯鄧約好,壹起去瞻仰了被稱為張的紀念碑。磚石正打算毀掉修路,急告縣府(縣長羅燕燕)設法運到公園保存。解放前,這座紀念碑陳列在廣漢公園(現枋湖公園)邢星門右側,日曬雨淋。解放後,移至靈興門左側專門修建的綠蔭濃蔭的亭子,壹直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