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與中秋節有關的詩詞典故

與中秋節有關的詩詞典故

臥佛寺匾

今天是中秋節的前壹天,感謝北京市石刻藝術博物館的領導,給我們提供了壹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好機會,讓我們為中秋節三天假期做壹個熱身活動,談論壹些有關中秋賞月的典故和參與中秋節的民俗活動。《牡丹臺》有個名句說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誰家院呢?五塔寺的庭院。五塔寺的金剛寶座塔,是紀念佛祖圓寂的地方。佛祖和月亮也有些聯系,不信您去臥佛寺看看,臥佛殿門前掛著壹塊大匾:“性月恒明”。那是慈禧太後的書法。

我在講故事的時候,為了活躍氣氛,和大家互動交流,經常提出壹些小問題,歡迎朋友們搶答。

蘇軾

現在,第壹個問題出來了:古人常說,對此美景,不可無詩。那麽在唐詩宋詞裏邊,最著名的壹篇吟詠中秋明月的詩詞,是哪壹篇呢?

《水調歌頭》蘇軾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這壹篇千古名作,是蘇東坡在中秋之夜酒後抒懷並且思念他的弟弟蘇轍而作的。序言裏邊說了“兼懷子由”。弟弟名叫蘇轍,車轍的“轍”。車轍,就是馬車輪子軋在土路上邊的印跡,所以說“前有車,後有轍”。“轍”也是道路的標誌,走路,當然要沿著道路去走,所以說是“必由之路”。因此,弟弟蘇轍,名“轍”,字“子由”。古代還有壹個名人,孔子的學生,子路。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這個蘇轍的名字,和子路是壹個系列的。

哥哥蘇東坡,別號“東坡居士”,名“軾”,字“子瞻”。 “軾”是什麽東西呢?馬車上的橫梁扶手。《禮記·檀弓下》:“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軾而聽之,使子路問之”。孔子乘坐馬車,看見人家辦喪事,在哭,起立,扶著橫梁扶手,這在古代是乘車的壹種禮節。馬車本來就有高度,站在馬車上邊,就更高了,所以說“高瞻遠矚”,就是“站得高,看得遠”的意思。蘇軾和蘇轍的父親是蘇洵,有學問,爺仨並列“唐宋八大家”,大概蘇洵老爺子取名的時候,祝願兩個公子將來全都成為“有車族”吧,所以叫蘇軾、蘇轍。結果呢,學富五車。

中秋的來歷與嫦娥的故事

那麽“中秋節”為什麽是“中秋”呢?現代使用陽歷,歷法叫作“太陽歷”,是依據地球環繞太陽公轉周期制定的。古代使用陰歷,歷法叫作“太陰歷”,是依據月球環繞地球公轉周期制定的。“太陰星”就是月亮。但是中國古代留下來的陰歷,也不完全是依據月球公轉周期制定的。每壹個月,是依據月球公轉規律制定的,古人把月亮圓滿的這壹天安排在十五日,稱為“望日”,月初開頭稱為“朔日”,月末結尾稱為“晦日”。月亮環繞地球公轉壹周,大約是29天半,沒有辦法形成每個月30天乘以12個月等於360天,所以“大建月”30天,“小建月”29天,壹年少於360天的日子,攢起來安排閏月,19年閏月7次。因為“大建月”和“小建月”相對於月球公轉周期的29天半,總是趕前錯後,所以有時候月亮是“十五不圓、十六圓”。今年中秋就是十六日月亮最圓。地球環繞太陽公轉壹周,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也不是正好360天。地球公轉壹周的軌跡稱為“黃道”,平均分為24段,也就是二十四節氣。所以每逢交節氣,不僅說明是哪壹天,還要說明是幾時幾分幾秒,就是地球運行到了那個二十四分之壹位置的時間。就說“立秋”吧,不是有壹句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嗎?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日22時49分07秒,屬於“晚立秋”,立秋以後確實來了“秋老虎”,有好幾天氣溫高達31度。

中國的陰歷,在氣象學稱為“陰陽歷”。壹年的二十四個節氣服從太陽,十二個月的“朔、望、晦”服從月亮。古人把壹年12個月分為四季,每個季節三個月,開頭那個月稱為“孟”,中間稱為“仲”,末尾稱為“季”。例如七、八、九這三個月為秋季,七月稱為“孟秋”,八月稱為“仲秋”,九月稱為“季秋”。秋季也叫“三秋”,所以王勃《滕王閣序》說是“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詩經·王風·采葛》也說“彼采葛兮,壹日不見,如三秋兮”。那麽“仲秋”八月的十五日,也是秋季三個月裏邊,居於中間的那個月,居於中間的那壹天,所以叫“中秋”,也就是秋季三個月90天的正中間。

“月到中秋分外明”。因為秋高氣爽,空氣澄明,能見度高,人們就可以看見月亮裏邊有很多東西。比如吳剛、玉兔、嫦娥。嫦娥本來叫什麽呢?

答案是“姮娥”。漢文帝名叫劉恒,於是仙人也要為皇帝避諱,姮娥被改稱為嫦娥。 “恒”、“常”,是近義詞,“恒心”,也就是“常性”。 “三國名將勇,首推趙子龍”,常山趙子龍,大家都知道。其實看看《三國演義》第九回,趙雲首次出場,救了公孫瓚,自我介紹說我是“常山真定人也”。“常山”以前是“恒山郡”,“真定”後來是“正定縣”,清朝因為雍正皇帝胤禛避諱,改稱為“正定”。真定的名人還有南越國王趙陀,《嶽陽樓記》“先憂後樂”的範仲淹。

漢代道教影響逐漸擴大,許多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仙人物都被歸入了道家系列,西王母也成為道教中的神仙。《淮南子》記載,後羿到西王母那裏求來長生不死之藥,後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藥後,飛升上天到了月宮,住在廣寒宮裏。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廣寒宮,這個名稱聽著就寒冷,而且孤獨。所以蘇東坡先生說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清代中秋祭月

清朝雍正、乾隆時期的北京大興縣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寫道:十五日祭月,香燈品供之外,則團圓餅也。雕西瓜為蓮瓣,摘葡萄葉作桫欏。香果、蘋婆、花紅、脆棗、中山禦李、豫省崗榴、紫葡萄、綠毛豆、黃梨、丹柿。雲儀紙馬,則道院送疏,題曰“月府素曜太陰星君”。至於先丁後社、祭享報功、眾祀秋成,西郊夕月,乃國家明禋之大典也。

以上說的是居家宅門祭月,國家大典祭月的場所,是在哪裏?答案是月壇。那麽清代帝王究竟如何祭月呢?

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旗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竈。月光馬,就是月亮神的畫像。富察敦崇寫道: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色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壹並焚之。

清初的潘榮陛和清末的富察敦崇都提到了中秋節的兔爺: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胄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燈火熒輝,遊人絡繹,焦包(爆糊)、爐炙,渾酒罇篩,烤羊肉、熱燒刀,此又遊人之酌具也。老北京有壹句話:“崇文門外花兒市,是兔爺的老窩”。看了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才知道,原來八月初壹日是竈王爺的生日,花兒市的竈君廟有三天廟會。可想而知,臨近中秋節,這個廟會大批供應兔爺,就成了兔爺的老窩。據說兔爺是老北京特有的,外地不請兔爺,也不知道兔爺。我的朋友張毓雋先生,外號“胡同張“,他在盧溝橋宛平城裏開辦了老北京胡同博物館,他自己做的兔爺,有壹個人那麽高。 我還有壹個朋友張忠強先生,在琉璃廠東街開辦了泥人坊,他自己做的兔爺,就像書上寫的,七大八小、文官武將,五光十色,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