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誠交善友品正遇貴人意思:壹個人真誠待人,無論身份地位如何,以真心換真心,定然能有真心朋友。
壹個人能力的好壞,評判標準不是看他說的多麽天花亂墜,而是看他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否沈得住氣,隨機應變。壹個人人品端正,不坑蒙拐騙,重信譽,有人品,自然會有人幫助,路越走越寬。人有眼睛,天有感應,心誠之人必有善友,品正之人定遇貴人。
含義
誠(拼音:chéng),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言、成聲。“誠”的基本義是誠實、真實。虛化為副詞,相當於真正、確實義。作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果真、如果。
“誠”的基本義是誠實、真實。引申為凡事物之真實。如《管子·乘馬》:“非誠賈,不得食於賈,非誠工,不得食於工。“誠”虛化為副詞,相當於直正、確實義。如《孟子·公孫醜上》:“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作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果真、如果。如《戰國策·趙策三》:“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
康熙字典
《唐韻》氏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並音成。《說文》:信也。《廣雅》:敬也。《增韻》:純也,無偽也,真實也。《易·乾卦》:閑邪存其誠。疏: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
《書·太甲》:鬼神無常享,享於克誠。傳:言鬼神不系壹人,能誠信者則享其祀。真德秀曰:唐虞時未有誠字,《舜典》:允塞即誠之義。至伊尹告太甲始見誠字。《禮·樂記》:著誠去偽,禮之經也。《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註:誠者,真實無妄之謂。
又《玉篇》:審也。《禮·經解》: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註:誠,猶審也。或作成。
又州名。《唐書·地理誌》:嶺南道有思誠州。又葉陳羊切,音嘗。韓愈《歐陽生哀辭》:哭泣無益兮,抑哀自彊。推生知死兮,以慰孝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