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的繁體是蘭。
蘭(拼音:lán),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蘭”本義指壹種香草,壹說指蘭花,蘭花是壹種草本植物,有香氣,可供觀賞。
壹說指蘭草(澤蘭,又稱佩蘭),或指木蘭。孔子說:“夫蘭當為王者香。”(見漢代蔡邕《琴操》卷上)後世稱蘭為“王者香”。包含“蘭”的詞語,都指美好的事物。
蘭本義指壹種香草,有人認為這是指澤蘭,又名蘭草、佩蘭,是壹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有人認為是指蘭花,蘭花是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細長,花清香,屬觀賞植物。有時也用“蘭”來指壹種樹,就是木蘭。
不論是澤蘭還是蘭花,都是有清香之氣的植物,歷來被高潔雅正之士所青睞。他們借“蘭”來表明自己特立獨行,不與黑喑社會同流合汙的崇高品質。屈原在《離騷》中就反復強調“蘭”清新超群的氣質,借以表明自己的美好追求。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蘭;康熙筆畫:23。部外筆畫:17。《唐韻》落幹切。《集韻》《韻會》《正韻》郎幹切。並音闌。《說文》:香草也。陸甸雲:闌艸為蘭,闌不祥也。
陸璣詩疏:其莖似藥草澤蘭,廣而長節,漢諸池苑及許昌宮中皆種之。《易·系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左傳·宣三年》鄭文公妾燕姞,夢天與蘭,曰: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屈原《離騷》:紉秋蘭以為佩。《爾雅翼》:壹榦壹花而香有餘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