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舉辦的第二屆全球華語論壇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周清海提了這個問題。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紛紛對於華語的使用情況發表了各自的觀點,在對華語發展持肯定態度的前提下,多數專家指出,隨著華語學習熱潮的興起與時代的變化,華語教材亟待確立壹個標準規範。
“守株待兔中的‘株’是指露出地面的樹根,用這個成語的人裏面有幾個人知道呢?”周清海說,同樣的,不速之客這個詞中的“速”,很多人認為是指速度,但它的意思其實是邀請。周清海表示,對於傳統詞匯的認識已經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了改變。 “始作俑者的本義是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本身是貶義詞。但發展到現在,在大多數人的使用中已經由貶義詞變為中性詞。社會已經普遍使用的含義我們是承認的。”
“但問題是我們的字典裏並沒有相關的解釋。”周清海指出,對開詞匯新的含義還沒有壹本專業的字典可以參考,建議盡快編寫最新的工具書以解決華語教學中的問題。
教育部語言文字管理司司長李宇明表示,語言的變化與更新是華語充滿活力的表現,語言含義產生變化以及新生詞匯的出現是必然的現象。“年輕人中特別流行的用語,比如‘雷人’‘囧’,這些都是特殊交際方式中的產物,我們不需要去遏制這種語言現象。”
李宇明說,對於這些新詞匯新用法的出現,確實需要壹個新的標準化規範,但這種標準化規範的建設是需要眾力壹心的。“漢字的規範化建設涉及到很多部門,由於體制的問題還不能很快解決。”不過他透露,國家語委已經和教育部合作統壹去做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