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從秦漢時期的篆體到以後的繁體,這個變化是什麽時候的事情

從秦漢時期的篆體到以後的繁體,這個變化是什麽時候的事情

殷周之古體減為秦篆,秦篆減為漢隸,漢隸減為漢草(章草),漢草減為晉唐之草(今草);漢隸的體勢變為楷書,楷書減為行書;宋元以來,又減省楷書,參取行草,變成壹種簡體(即所謂“破體”“俗體”“小寫”)。這都是最顯著的減省筆畫。而篆與篆,隸與隸,草與草,簡體與簡體,其中尚有繁簡之不同,總而言之,漢字的字體,在數千年中是時時被減省的。從殷周之古體變到宋元之簡體,時時向著簡易的方面進行,可說是沒有間斷。

簡體字的大量流行是在唐宋以後。這時期,由於民間文學盛行,刻印技術進步,書籍出版大量增多,簡體字也就在民間廣為流行。在劉復、李家瑞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壹書中就收集到1,600多個簡體俗字,但當時的簡體字是難登大雅之堂的。 1909年,清末學者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采用俗體字》的文章,認為:“最便而最易行者,莫如采用俗體字。”“五四”以後錢玄同先生著文提倡簡化字,認為漢字繁難是“學術上、教育上之大障礙”,漢字改革“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他的《簡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廣泛響應,學界成立了漢字省體委員會,從此簡化字運動蓬勃發展起來。到1936年容庚先生出版《簡體字典》,已收簡體字4,445個。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陸續確定的簡化方法是:采用普遍通行的簡體字,用草書楷化加以增補,根據行草書和簡體字的偏旁適當類推。經過數年反復醞釀,1956年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編印了《簡化字總表》。《簡化字總表》收入2,236個簡化字,筆畫數平均減少5畫多。

根據王均先生主編的《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壹書的分析,《漢字簡化方案》收入的簡化字可分為以下八類:

1.簡省原字形體,如“醫”作“醫”,“瘧”作“瘧”

2.保持原字輪廓:如“肅”作“肅”, “傘”作“傘”

3.草書楷化:如“專”作“專”,“長”作“長”

4.采用古字體:如“豐”作“豐”,“從”作“從”

5.用符號代替原字的壹部分:如“漢”作“漢”,“僅”作“僅”

6.另造新形聲字:如“驚”作“驚”,“護”作“護”

7.同音代替:如“裏”作“裏”,“幾”作“幾”

8.其他:如“舊”作“舊”,“靈”作“靈”

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於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壹種新字體。圖為湖北出土的秦隸竹簡。

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圖為漢隸。

中國東漢(25--220)末年,壹種新的漢字字體:楷書出現了。楷書的創始人鐘繇。

楷書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直至今天,楷書仍是漢字的標準字體。

行書是壹種實用與審美價值兼具的書體,魏晉(220-420年)時開始流行。圖為最擅長寫行書的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