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中國”二字,最早出自我國哪個朝代

“中國”二字,最早出自我國哪個朝代

追溯起來,“中國”壹詞,最早見於中國第壹部官方史書——《尚書》的“梓材”篇中,原文講:“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經把中國的人民和他們的土地托付給周朝的先王”。此文作者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旦”,即“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位時非常年幼,由周公攝政。由此推斷,《尚書·梓材》創作於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時代,這是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中國歷史文獻記載,據今已有三千余年。可見,“中國”壹詞至少在周朝已經開始正式使用。 另外,在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也有三篇提到“中國”。分別為: 1、《詩經·大雅·民勞》中提及“中國”四次,具體是: (1)“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以安撫中國四方的人民”。 (2)“惠此中國,以為民傑”,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以滿足人民的心願“。 (3)“惠此中國,俾民憂泄”,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讓人民宣泄心中的煩憂”。 (4)“惠此中國,國無有殘”,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使國家沒有兇殘事情發生”。 2、《詩經·大雅·桑柔》中提及“中國”壹次,具體是:“哀恫中國,具贅卒荒”,意指“哀痛中國,發生如此多荒災”。 3、《詩經·大雅·蕩》中提及“中國”二次,具體是: (1)“咨女殷商,女炰烋於中國”,意指“妳這個殷商的國君,妳在中國作惡”。 (2)“內奰於中國,覃及鬼方”,意指“妳在中國激起眾人憤怒,連國外的其它族類也不能忍受”。 這三首詩均是創作於周朝周歷王時代,作者分別是召穆王和芮伯,是周歷王時代的兩位重臣,通過詩歌的形式來勸諫周歷王愛護“中國”,善待人民。《詩經》這三首詩再壹次驗證,三千年前西周時代就開始使用“中國”。 除了歷史文獻記載,在中國考古發現的周成王五年鑄造的青銅酒器“何尊”銘文中也提及“中國”,但寫作“中或”,“或”是“國”字的早期寫法。銘文寫道:“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意指“我(周武王)已經據有中國,自己已成為中國國民的君王”。這個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中國”,以考古的角度更加確認了西周已開始使用“中國”。 據考證,西周時期,中國是天子之國和諸候列國(即受封的藩國)並舉的政治格局。周成王在位時,采納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國方略,分封諸候71國,讓他們來承擔保衛京都的任務。此時的“中國”應是指天子之國和各分封諸候列國的整體疆界範圍。其中,天子之國是中國君王(即天子)的直接統治地區,各諸候列國的土地和人民,名義上是歸屬於“中國”,除軍隊和“禮樂”歸天子之國調配外,在其它方面擁有自主權。 從《尚書》、《詩經》文獻記載分析看,周期也稱商朝為“中國”,但是商朝的甲骨文獻中,並沒有發現“中國”字樣。據專家學者考證,商朝人並不把國家稱作“國”,而是習慣稱“邑”。甲骨文獻中,商朝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大邑商”,並稱周邊四方的國家為“東土”、“南土”、“西土”、“北土”。在殷商甲骨文獻中,商朝人還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商”。對此,中國著名史學家、甲骨學家胡厚宣曾論稱“商而稱中商者,當即後世中國稱謂的起源”。 在《尚書》、《詩經》以及後世《論語》等文獻中,大部分把商朝稱為“殷”、“大邦殷”,而“殷”在中國古代第壹部字典——《說文》作註時講“殷,引之為大也,為眾也,為中也”。《史記》索隱中更是直接解釋為“殷,中也”。由此推演,“殷國”即是“中國”之意,間接可以說明商朝人也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只是用“中商”、“大邑商”、“大邦殷”、“殷”體現。周朝之“中國”也可能是由此過渡而來,推翻商朝後,順勢由原來的名稱改為“中國”,“國”字也可能是由“周朝”正式開始使用。 以上均是有明確文獻記載,再之前的夏朝和三皇五帝時代,因為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留傳,是否也曾經稱“中國”或有“中國”相關的意思,只能通過後人的相關記載進行分析推演。 《說文》中,對“夏”字解釋為“夏,中國之人也”。如果此“夏”是指夏朝的“夏”,則可以間接認為,中國的第壹個王朝——夏朝也自稱為“中國”,從其後的“商朝”未用“中國”二字,可以推演,夏朝如果稱“中國”,可能並不是用“中國”二字,而是另有所表。 《尚書·禹貢》中,有壹句“中邦錫土、姓”。這是記錄三皇五帝中的帝禹的內容,即我們常說的“大禹”。據專家學者考證,在中國上古時代,“邦”通“國”字。由此看,“中邦”即是“中國”。《史記·夏本紀》中,更是直接寫為“中國錫土、姓”。 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在記錄有關三皇五帝中的帝堯、帝舜時,也直接使用了“中國”二字,具體為:《孟子·騰文公上》中寫道:“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之......當堯之時......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孟子·騰文公下》中寫道:“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孟子·萬章上》中寫道:“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孟子生活於戰國時期,由此可以推演,在那個時期認為“帝堯、帝舜”的國家就是“中國”。 《淮南子·天文訓》寫道:“中央土也,其帝黃帝”。文中“中央土”即為“中土”,從商朝甲骨文獻中“東土”、“南土”、“西土”、“北土”記載來對照,“中土”也應為“中國”之意。由此推演,從“皇帝”時代,也可能已有“中國”稱呼之意,據今已有五千余年,可見“中國”是壹個非常非常古老的名字。 自周朝開始,到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經歷三千年數十個朝代更替,除自用國號外,均延用“中國”為國名,並在對外出使世界各國、簽署國際條約時也均統壹使用。此後,從中華民國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和國,更是直接把“中國”同時作為國號和國名。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其它三個文明古國都已中斷,而中華文明卻壹直延續至今天,不要講實際的歷史文化傳承,單單“中國”二字,就已經讓每壹個中國人深感驕傲和自豪,這不能不說是壹個千古奇觀、曠世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