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又稱《道德經》、《老子五千篇》或《老子》,是周代老子所作。老子原是周朝藏族史家,《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後來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道德經》成為道教最高經典。《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字。張道陵創立五旬節派時,定為五千字,令信徒背誦,故稱“五千字”。《道德經》的內容主要討論“道”和“德”這兩個名詞的含義,強調“萬物尊道重德”,從而探討道家的哲學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從本體論的角度說明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包含了道家修煉方法的原理。道教的壹切教義都源於此,同時又被宗教儀式所包裝。特別是道教的修煉理論,與此經直接相關。此外,由於老子的學說源於史家,闡述了大量的治國之道,歷代統治者都將其視為治國的寶庫,中國封建帝王中有四位親自在上面做了筆記。
《南華真經》即《莊子》,是戰國時的莊周所作。《莊子》繼承了老子“道”的哲學思想,並有所發展。特別是將老子的“長命、長見識”理論引申為具體的成仙思想和修煉方法,使“道”與“仙”有機結合,為道教所用,從而完成了道教思想向神仙信仰的轉變。到了唐代,道教被奉為國教,莊子被封為“南華真人”,其書被稱為“南華真經”。因此,南華真經在道教中的地位壹直被認為是僅次於道德真經的主要經典。清代道教全真派叢林中規定:每逢五壹,必教《道德經》、《南華》、《黃婷》等經典。
《陰符經》又稱《軒轅黃帝陰符經》或《黃帝陰符經》,又稱《黃帝天基經》,相傳源於《軒轅黃帝》。道教因以黃帝為祖,被視為主要經典之壹。《陰府經》在唐代以前並不聞名於世。據說是壹個叫李贄的道士在嵩山的石室裏發現的,後來逐漸流傳開來。因為李誌發現這本書已經被侵蝕,所以只復制了300字流傳,另外壹本400多字的書與這本書並行流傳。《陰符經》的內容主要是講天、地、人、我的方式。歷史上有兩種解釋:軍事戰術和道家修煉,道家修煉特別把它當做祖經。歷代都重視此經,常將其與老莊並列。張紫陽的創始人吳真駢說:“《尹福》中有三百多種珍貴的文字,五千篇道德方面的精神文本。今古神仙無數,皆在此說明。”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相傳為東漢於吉所傳。早期被太平道奉為主經,後被道教保留。根據中國道教協會原會長陳攖寧的考證,認為該書脫胎於西漢天官包利元所著的《太平經》,五鬥米教信仰的《太平洞極經》與《太平經》有傳承關系,宋元以前的道士仍有講經的傳統。其書的內容融合了古代道教、方和黃的思想,是這些學術思想轉化為宗教信仰的產物,也是道教秩序初步醞釀和形成的宣言書。因此,它是研究早期道家思想的重要經典。
杜,全名太上皇靈寶無限俠上品妙經或靈寶無限俠上品妙經,又稱元代無限俠上品妙經。此經收錄於《道藏》之首,也可見其在道教典籍中的重要地位。《杜任靜》闡述了“神仙道教重生命”、“神仙道教重現實”的宗旨,是道教教義的鮮明體現。已經宣稱道教是“無限人”,修仙是必要條件。而且強調經濟是包羅萬象的,不分凡人神仙,不分貧富貴賤,不分人世陰間,不分人間。這部經典及其註釋對於研究道家思想的發展史非常重要。
《早晚壇功課經》又稱《太上玄門每日誦早晚課》或《早晚課》,是道教徒每天誦念的主要經典。其中,所選經書基本來自道經。其中分為晨壇作業和晚壇作業兩部分。《晨壇功課經》在早晨(早上5:00-7:00)背誦,作用是分清輕重,延年益壽,保障健康;《晚壇經》在傍晚(下午5點至7點)誦讀,作用是救陰凝氣,超生。《道藏集解》有劉《鬥門功課序》說:“讀書者,亦苦讀也。教自己功德的人,修行自己的道;修身之道者,依聖賢之典。誦金玉聖書,知自己真性情,誠。非科教不能弘揚大道;不上課,就維護不了元和。”
“太上老君稱常景”,又稱“景景景”。此經不是講有為的修煉方法,而是要求人從心開始,靜而明心,明道。經典充分發揮了“靜”字的妙用,簡述了道家修煉的基本原則。認為:“妻如此清明,心不安,心靜欲送之。”教人“發其欲而靜其心,清其心,明其意。”從而達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有其形,有其形無其形;從遠處看,裏面什麽也沒有。由此進入“真應物,真得性,常靜,常靜”的境界。此經是道教內丹術的代表作,歷來為道教修行者所重視。
尚高玉帝的心璽也叫心璽。這是壹首四言律詩,50句200字。講述道家修煉的方法和理論是非常必要的。經文首先指出:“藥、神、氣三種精。”說明修煉內丹的藥是精、氣、神,然後討論修煉內丹的過程和境界,也就是“恍惚中,在黑暗中徘徊”。修真者,以“存而不存”為秘訣,先天之藥“立於壹瞬間”,再以“回氣混”之法,百日成就大丹。最後經文啟示:“誦之壹萬遍,奧妙不言自明。”強調的是不僅要念誦此經,更要修行。這部經典,與《內經》水乳交融,是道家內丹術的代表作。
《周易參同契》又名《參同契》,為東漢魏伯陽所撰。魏伯陽是古代的煉丹家,《童燦氣》是我國早期的煉丹著作,被南宋煉丹家張紫陽譽為“千古煉丹之王”。其經典將《周易》象論、黃老論、丹法之火相互結合,故名“神通器”。這段經文內容古已有之,後人認為講的是內丹,也有人認為講的是外丹,但內丹門派更多。魏伯陽在書中指出他的煉丹術繼承了古代的神仙道理,認為煉丹術的修煉和天地的創造是壹樣的,所以用天地的變化來解釋煉丹術的修煉過程。這本書是國際科學界公認的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煉丹術著作,也是第壹部系統全面論述道教煉丹術的經典,後來的道士們都把它視為煉丹術的鼻祖。
《太上感應》是道家著名的好書。全書***1274字,以太上老君的口吻說教,闡明天人合壹,抑惡揚善。按義,禍福無門,但人自謂之,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地有神,三北鬥神,三屍神,竈神等等記錄人的善惡,根據人犯罪的嚴重程度,把人帶走。他還說,積善者能成仙。本文對善惡篇進行了詳細的列舉,有26條善行,170條惡行。這本書勸人行善,將道家思想與世俗生活有機結合,更適合普通人的需求。尤其是南宋以後,它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親自倡導,從而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抱樸子》包括《抱樸子內篇》和《抱樸子外篇》,是東晉葛洪(283-343或363)所作。葛洪《自敘》說:“內篇說仙方,鬼變,養生延壽,災為災,屬道教;《外篇》論世間得失,世隱與否,屬儒。”此書集玄學與道教、神學與道教、儒家與神仙、煉丹與煉丹、煉丹與福祿於壹體,從而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