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壹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 漢字筆畫式
* 拉丁字母式
* 斯拉夫字母式
*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 速記式
* 圖案式
*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采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復雜的說:
漢語拼音的發明是專家與廣大群眾廣泛討論的結果,它不是某壹個人的發明創造,體現了壹個集體智慧。
漢語拼音方案的制訂經過
壹九四九年十月,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在北京壹經成立,便立即著手進行漢語拼音方案的研究。從此時起到壹九五八年方案正式公布,其間圍繞方案的功用、方案制定的原則及其壹些細節問題展開過壹系列的討論,經過反復論證,幾易設計方案,廣大語文工作者和各個有關部門為此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勞動,經歷了壹個極其認真而嚴肅的探索過程。
壹、《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經過
(壹)研討階段。
1.漢字筆畫式方案的探討。
壹九四九年末,長期致力於文字改革的活動家們就開始醞釀制定壹個統壹的拼音方案。壹九五二年二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後,制定拼音方案的工作正式排上日程。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內,設立了拼音方案組,成員有韋愨、馬敘倫、吳玉章、胡喬木、羅常培、黎錦熙、丁西林、陸誌韋、魏建功、陳家康、吳曉鈴、林漢達十二人。
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上,馬敘倫傳達了毛澤東主席的指示。於是會上決議制定民族形式的拼音文字方案。然而對民族形式的理解,當時尚未形成統壹認識。
壹九五二年三月,拼音方案組召開第壹次會議,討論什麽是民族形式。經過爭論,大多數人認為所謂民族形式,主要是指文字如何確切地表現本民族的語言。新方案應以漢語為基礎,並照顧到少數民族語言。對於字母形式,多數人傾向於力求美觀、容易辨認,便於從左至右書寫,不受漢字束縛。具體意見有三種:黎錦熙主張就註音字母略加修改;丁西林、陳家康等主張新創壹種字母;吳玉章、韋泰、林漢達等主張打破界限,不限於註音字母,可采用現行漢字和壹部分外文字母。此後拼音方案組多次召開會議,討論了制定拼音字母的幾個原則問題,如:在拼音字母民族化的原則下,是否就註音字母略作必要修改;拼音字母是否要音素化,這種音素化又如何實現;是否標調,標在什麽地方等。同時開始了設計方案的工作。
壹九五二年八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召開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馬敘倫傳達了毛主席關於拼音方案的新意見。十月,拼音方案組提出壹套漢字筆畫式的漢語拼音字母表,其中聲母24個,韻母37個。壹九五三年初,毛主席審閱了拼音方案組擬定的漢語拼音字母表。他認為這套拼音字母在拼音的方法上雖然簡單了,但筆畫還是太繁,有些比註音字母更難寫。拼音文字不必搞成復雜的方塊形式,那樣的體勢不便於書寫,尤其不便於連寫。漢字就是因為筆畫方向亂,所以產生了草肅。草書就是打破方塊體勢的。拼音文字無論如何要簡單,要利用原有漢字的簡單筆畫和草體,筆勢基本上盡量向著壹個方向(壹邊倒),不要復雜,方案要多征求意見,必須真正做到簡單容易,才能推行。①根據毛主席的指示,拼音方案組開會決定分人、分組進行拼音字母方案的擬定,在十月壹日以前擬出壹個或更多的草案,進行篩選。在會上,委員們對於民族形式的見解仍然存在分歧:壹種意見認為,凡是用壹套字母能把漢語的特點拼寫出來的,就是民族形式;另壹種意見認為應該根據漢字的筆畫,字母形式必須接近漢字,方可稱為民族形式。會上還對方案要求音素化還是音節化進行了討論。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吳玉章、丁西林、韋愨、林漢達及秘書處各擬出壹個拼音字母方案。六月,拼音方案組召開第八次會議對五個方案進行審議,決定以吳玉章的方案為基礎,深入研究。在十月召開的第九次會議上,拼音方案組基本上同意吳玉章方案的音素化三拼制原則,並提出修改意見,由吳玉章根據討論意見對其方案作進壹步修訂。同時還決定再擬壹個雙拼方案,以便同三拼方案比較並作出最後選定。壹九五四年上半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將吳玉章修訂後的方案印發有關部門,征求意見。
壹九五四年七月十五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召開第四次全體委員會議時,拼音方案組提出了五個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其中四個是雙拼制的,壹個是三拼制的,供會議討論。會議上決定由各委員於會後分別研究,再行開會討論。但會後始終確定不出壹個令人滿意的方案,因為這些“方案草案”所需要的字母都在40-60個之間。在學習上使用上都很不方便。新構造出來的漢字筆畫式字母,與漢字有壹定的差別,群眾也不是那麽容易接受。借助草書後,雖相應地便於橫寫、連寫了,可是卻難以做到簡明易認。尤其是拼寫出來的文字不能保持方塊漢字的特點,也就失去了所謂“民族形式”的意義。
從壹九五二年初到壹九五四年底,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持試制民族形式即漢字筆畫式拼音文字方案的工作,壹直沒能取得圓滿的結果。人們在實踐中逐漸感到:通過采用漢字筆畫拼音字母來顯示民族性的作法是不甚理想的,很難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後,1955年2月成立拼音方案委員會,由吳玉章、胡愈之為正副主任,委員有:韋愨、丁西林、林漢達、羅常培、陸誌韋、黎錦熙、王力、倪海曙、葉籟士、周有光。
2.群眾提出的各種拼音方案的探討。
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著手研制漢語拼音方案的同時,社會上不少熱心文字改革的人也在潛心探索研究,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擬制出壹套更完善的漢語拼音方案。到壹九五五年為止,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及其前身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收|到各界633人提交的漢語拼音方案655種。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從655種方案中選擇了264種,編印成《各地人士寄來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匯編》兩冊,作為制定漢語拼音;方案的重要參考資料。因此可以說進行擬定漢語拼音方案的並非僅僅壹個國家機關的研制小組,而是全國各界廣大文字改革熱心者都參與了方案制定工作。壹九五三年十壹月號《中國語文》上發表了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秘書處署名的《各地寄來拼音方案整理報告》。報告將所收集的各種方案依字母形式劃分為七類:
(1)來自漢字的:這又可以分為兩類,壹類采用漢字偏旁或者筆畫少的漢字:壹類采用漢字基本筆畫。
(2)采用外文字母的:主要采用拉丁字母,大多數兼借用斯拉夫字母,也有夾雜註音字母和漢字筆畫的,以及修改拉丁字母或者把漢字或註音字母變得像拉丁字母或斯拉夫字母的。
(3)註音字母:其中有些是把註音字母加以草化的。
(4)速記式的:用速記符號作字母。
(5)方位字母:由字母的位置決定它的音值,比方AA A可以是ㄣ∣ㄢ。
(6)數碼式的:用阿拉伯數字代字母,如“中華人民***和國”寫作“429-321 607-317 129-324-124”。
(7)圖案式的:用幾種基本線條構造字母。
從音節結構看,又可分為四種主要方式:
(1)音素化的:即以音素為單位。
(2)半音素化的:仿照註音字母(三拼制)。
(3)雙拼的:這壹類又分為兩種,壹種是聲介合母;壹種是介韻合母。
(4)音節字母:用壹個字母代表壹個音節。
這些方案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各有獨特的見地,對漢語拼音文字究竟應當造成什麽樣子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摸到了各個角落,對拼音方案的最後成型,實際上是進行了全面探索和試驗,做了最廣泛的比較、篩選。
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拼音方案組對民族形式問題進行討論的同時,社會上也在就漢語拼音方案究竟采用什麽字母形式,“國際化”的,還是“民族形式”的問題展開著爭論,很多直接從事文字改革的工作者都加入了這壹討論。
有壹部分人認為:民族形式就是要根據漢字形式創造的、與漢字有壹定聯系的拼音字母。並指出人們在感情上更容易接受這種形式的字母,因而可望在群眾中迅速推廣。
但是絕大部分人主張采用拉丁字母作漢語拼音字母。他們認為民族形式主要表現在語言上,文字形式是另壹回事。改革文字並非改革語言,如果新的書寫符號體系能更好地服務於漢語,那只會鞏固民族形式,而無損於民族形式。在這方面周有光寫有《什麽是民族形式》的文章,他認為,廣義的文字民族形式包括符號形式和語言形式兩方面。語言形式是民族的主要特征乏壹,它比較不容易變化,變化起來也是壹點壹滴地漸進的。符號形式則不同,它比較容易改變,有時可在短時間內全盤變更。民族形式的形成,往往經過壹個習慣培養時期。所謂約定俗成,就是習慣的培養。經過培養,胡琴可以變為國樂,旗袍可以變為漢服,外來字母可以變為民族字母。形成以後,民族形式就進入固定時期。這時候,人們便把民族形式視為“不可移易”的東西。可是或暫或久以後,舊形式變成不合時宜,同時新的形式又培養成熟了,於是民族形式就發生改變。周有光認為永久性的民族形式是不存在的。他指出,歷史上比較重要的文字,都有或廣或狹的國際流傳。國際流傳使原來壹個民族獨用的文字符號成為若幹民族公用的文字符號,這樣就產生了文字符號的國際形式。文字(符號)的民族形式和國際形式是相生相存、相互轉化的。民族文字(符號)經過國際流傳,成為國際文字(符號),國際文字(符號)適應民族語言特點,又成為民族文字(符號)。現代各國的民族字母,除了少數例外,都是適應了自己語言特點的國際形式字母。幾種國際形式字母中,尤其以拉丁字母最為通用。拼音字母的可貴,不在它的珍奇,而在它的實用;不在它有獨特的傳統形式,而在它有便於文化交流的***同形式。漢字形式不適合於現代字母的要求,任意創造又不能算是傳統形式,今天世界上最通用的拉丁字母,是三千年來幾十個民族逐步在實用中***同改進的國際集體創作,我們與其另起爐竈,不如采用它。
當時還有壹部分人主張仿照漢字中形聲字的構造模式,設計壹種意符(形旁)加拼音的“拼音形聲字”。圍繞這個問題也展開過討論。參加討論的大多數人認為意符(形旁)是無力為紛繁復雜的世間萬物歸類標意的,特別是文字在實際應用中時常突破意符的規範,所以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大量來自民間的拼音方案和社會上有關拼音文字的討論,對漢語拼音方案的研制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文改會提出的各種拼音方案。
在壹九五五年十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中國文改會秘書長葉籟士匯報了幾年來研制漢語拼音方案的工作情況,同時提出六種漢語拼音方案的初稿,征求到會代表的意見。此時提出的方案已經不單是漢字筆畫式方案了,而是在漢字筆畫式方案之外,還有壹種斯拉夫字母式方案和壹種拉丁字母式方案。
當時提交會議討論的拉丁字母式方案稱為《漢語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草案初稿》,在此之前所制定的所有拼音方案,都是作為拼音文字的方案來研制的。“初稿”內容包括:(1)字母;(2)聲:母;(3)韻母;(4)聲調;(5)音節和詞兒五個部分。這套方案除了采用國際通用的26字母以外,還選用了5個加符字母。基本上做到壹音壹母(即壹個字母只讀壹種音),但仍有少數字母依壹定的規律讀兩種音。
在會議上代表們繼續就拼音字母的形式問題進行了討論。參加討論的代表認為漢字筆畫式和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式各有利弊。采用漢字筆畫式字母的好處是:(1)接近或比較接近漢字;(2)便於給漢字註音並和漢字夾用;(3)便於表達漢語音韻的特點;(4)不受現成字母數目的拘束,字形簡短。缺點是:(1)必須新創字母,不容易為大多數人壹致接受;(2)不便橫寫、連寫,連寫之後不像漢字,民族形式的特征又沒有了;(3)字母筆畫不容易十分簡單明確;(4)字母數目過多,不很適應打字、排字、電報等機器的要求。采用通用拉丁字母的優點是:(1)簡單明確,便於橫寫、連寫;(2)這些字母本來就非學不可,數學、化學、物理都得用它;(3)便於拼寫方言和國內其他民族的語言;(4)便於國際交流;5)能適應打字、排字、電報等機器的需要。缺點是:(1)有些人認為這是外來的字母,思想上有抵觸;(2)字母數目受限制;(3)字母發音不能過分違反國際習慣;(4)音節較長。
這次討論仍未得出采用何種字母形式的定論,然而對於漢語拼音拼音方案的其他問題的討論則取得了壹些壹致的意見。如音節問題,討論者們全都同意漢語拼音文字的音節結構要音素化,以四拼為基本形式(即壹個音節最多是四拼),必要時可以把某些字母合寫,使它可以成為三拼。對標調問題,大多數人認為可依不同的情況決定是否標調:標調的位置在主要元音字母的上面。
(二)制訂階段。
1.中央決定采用拉丁字母。
壹九五六年壹月二十日,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在會上,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作了關於文字改革工作的發言。當吳玉章發言後,毛主席接過話題,立即談到漢語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壹事。他說,吳玉章講到提倡文字改革,“我很贊成。在將來采用拉丁字母,妳們贊成不贊成呀?我看,在廣大群眾裏頭,問題不大。在知識分子裏頭,有些問題,中國怎麽能用外國字母呢?但是,看起來還是以采取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因為這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壹面寫,簡單明了。”“我們漢字在這方面實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為漢字那麽好。有幾位教授跟我講,漢字是‘世界萬國'最好的壹種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國人發明的,大概就沒有問題了。問題就出在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但是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數字,我們不是久已通用了麽?拉丁字母出在羅馬那個地方,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采用.我們用壹下,是否就大有賣國嫌疑呢?我看不見得。凡是外國的好東西,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我們就是要學,就是要統統拿過來,並且加以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我們中國歷史上漢朝就是這麽做的,唐朝也是這麽做的。漢朝和唐朝,都是我國歷史上很有名、很強盛的朝代。他們不怕吸收外國的東西,有好東西就歡迎。只要態度和方法正確,學習外國的好東西,對自己是大有好處的。”②
毛澤東主席的這番話,生動而深刻,使得在幾年中反復爭論而舉棋不定的字母形式問題終於有了結論。周恩來總理在會議總結發言中,代表中***中央表明:“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
壹月二十七日,中***中央批轉了壹九五五年十壹月二十三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黨組和教育部黨組***擬的《關於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的情況和目前文字改革工作的請示報告》。在同時發出的中***中央《關於文字改革工作問題的指示》中,再壹次表明了“中央認為,漢語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比較適宜”的態度。從此,漢語拼音方案的研制從以漢字筆畫式字母為主,到各種形式方案的全面摸索,最後轉向采用拉丁字母階段,加快了制定、公布方案的步伐。
2.《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制訂和討論。
在壹九五六年壹二月間,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全體會議經過討論,壹致通過了拼音方案委員會提出的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
壹九五六年二月十二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即《漢語拼音方案》的第壹個草案(後來人們把這個草案稱為“原草案”);同時還發表了《關於擬訂〈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幾點說明》。“說明”中包括六個部分:(1)為什麽要擬訂漢語拼音方案;(2)漢語拼音方案是根據什麽原則擬訂的;(3)為什麽要采用拉丁字母;(4)為什麽不用註音字母或者另外創造壹套漢字筆畫式的字母;(5)《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擬訂過程是怎樣的;(6)擬訂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不同意見。
《漢語拼音方案(草案)》有子音(輔音)字母24個,母音(元音)字母6個。這個方案原稱《漢語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在正式發表時,已經沒有“文字”二字。《草案說明》指出:“擬訂漢語拼音方案的目的,是要設計壹套拼音字母和寫法規則,來拼寫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也就是漢民族***同語。”它的用處是:“(1)可以用來給漢字註音,在字典上用,在教科書上用,在通俗讀物上用,在需要註音的生僻字上用,在路牌上用,等等。”“(2)可以用來作為普通話的教學工具。”“(3)可以用來作為科學上和技術上的符號。”“(4)可以用來試驗漢語拼音文字,使拼音字母拼寫的普通話逐步發展成為完善的拼音文字。”“(5)可以用來作為少數民族制定拼音文字的字母基礎。”③
《說明》的第四部分對漢字筆畫式的方案的研究制定,作了評價和總結,認為註音字母對於統壹漢字的讀音有過不小的貢獻,其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但是註音字母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所以要另訂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並針對“為什麽不創造壹套更好的漢字筆畫式的字母”問題,作了明確的闡述:
“創造壹套漢字筆畫式的字母並不難,可是要造得好,使大家滿意,那就很難。”
“新字母的圖形,可能性可以無窮。哪壹個圖形好,哪壹個不好,各人有各人看法。壹套新創的字母,要得到相當大多數的同意就更不容易,要得到廣大群眾的壹致同意,更加困難。字母是有習慣性的符號,沒有歷史基礎的字母很難得到群眾的擁護。”
“過去六十年來有很多人創造過漢字筆畫式的字母。註音字母是其中比較成熟的例子之壹。解放以來,各地熱心文字改革的同誌們創造了好多套脫胎於漢字筆畫的字母。從壹九五二年到壹九五四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集中群眾的創造,擬定了幾套漢字筆畫式的字母。所有這些,從整個來看,都還不如國際通用的字母比較使人滿意。經過五六年的嘗試和探索,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得到領導上的同意,放棄了創造漢字筆畫式字母的企圖。當然,這壹時期的嘗試和摸索也不是白費的,因為如果不走過這壹段路口,也就無從提出這個漢語拼音方案草案來。”④
在這個說明中,又壹次肯定了向國家職能部門提交拼音方案的作者,指出提交655種方案的633位創制人,“是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及其拼音方案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在壹起進行了工作的。他們雖然不是直接地,但是間接地參加了現在提出的這個《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擬訂工作。”
壹九五六年三月,吳玉章在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作了《關於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報告。報告中說:“現在我們提出討論的是‘拼音方案’,還不是‘拼音文字方案’。……有了拼音方案,將來就有可能根據這個拼音方案來擬訂拼音文字方案。但是拼音方案和拼音文字方案到底是兩回事。”“實行拼音文字固然有很多好處,但是也有不少困難……,現在我們有了壹套拼音方案,就可以用來作為拼音文字的試驗和試用的工具,在實踐中來逐步地解決這壹些困難。只有經過系統的、全面的試驗,以上所說的各種困難已經解決,實行拼音文字的條件已經成熟,各項實驗證明拼音文字確實在各方面都比漢字好壹壹只有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才能提出拼音文字的方案。”
報告針對壹些人對拉丁字母的擔心,指出:“有人說,拉丁字母是外國字,用拉丁字母拼出來的聲音壹定像外國語,不像中國話。這完全是誤會。因為字母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我們用拉丁字母來記錄中國語言,決不會使中國原來的語言有所改變。正像我們用阿拉伯字記數目字,念出來仍然是中國話‘壹、二、三、四’,不會變成阿拉伯話。”“也有人擔心,用拉丁字母來拼音,將來我們的拼音文字的名詞也會有多數、少數(單數、復數),男性、女性、中性,第壹格、第二格,變成英文、德文或者俄文壹樣……。這些話自然也是誤會……,英國人用拉丁字母寫出來的是英國話,越南人用拉丁字母寫出來的是越南話,我們中國人用拉丁字母也能寫出道地的中國話,決不會變成外國話。”
報告中還談到漢字的前途,即漢字將永遠存在,永遠有人使用。也談到文字拼音化過渡時期的設想,即兩種文字體制並存,而過渡將是壹個相當長的時期。
吳玉章的這個報告,闡述了壹九五五年以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研制的漢語拼音方案的性質和作用。
這次會後還舉行了分組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有在京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文化部、教育部、高等教育部、科學院等單位的代表***162人。從三月到四月,全國各地政協中組織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討論的有22個省、3個市、2個自治區、26個省轄市、4個縣和1個自治州,參加討論的人數在1萬以上。同漢語拼音關系比較密切的郵電、鐵道、海軍、盲聾啞教育等部門都組織了專門討論。此外,從壹九五六年二月到九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收到全國各地各方面人士以及海外華僑的書面意見4300多件。
根據各界的意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在壹九五六年四月到壹九五七年十月期間召開了十次會議,討論和修訂《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組成了由王力、陸誌韋、黎錦熙參加的三人小組,由他們起草對“草案”的修正要點,並擬出壹個“修正草案”。壹九五六年六月二十九日,拼音方案委員會召開修訂座談會,陳毅、胡喬木出席了會議。在這次座談會上討論的修正草案,有王力、陸誌韋、黎錦熙三人小組的壹種,以及丁西林、林漢達、韋愨、黎錦熙等人的個人修正草案數種。經過討論,決定以三人小組的草案作為修正第壹式,林漢達的草案作為修正第二式。壹九五六年八月,拼音方案委員會發表了《關於修正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初步意見》⑤。在意見說明中,概括地敘述了修訂《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不同意見,並對有關問題進行了解釋。
3.《漢語拼音方案》正式誕生。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整理出《關於修正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初步意見》後,即送請國務院審議。為了把漢語拼音方案審核、修訂好,壹九五六年十月十日,國務院根據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要求,設立了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由郭沫若為審定委員會主任,張奚若、胡喬木為副主任。委員有葉聖陶、葉恭綽、朱學範、沈雁冰、邵力子、陸定壹、周建人、羅隆基、胡繩、馬敘倫、許廣平、陶孟和、黃紹竑、許德珩、舒舍予、錢俊瑞。
審訂委員會組建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將“修正草案”(包括三人小組的修正第壹式,林漢達的修正第二式,以及丁西林、黎錦熙、韋愨等人各自擬定的草案)提交審訂委員會審訂。
審訂委員會召開了多次會議,就《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進行協商和座談,但各方面的意見總是難以統壹。周恩來總理為了使得我國文化生活中的這壹重要工具盡早發揮作用,又專門指示審訂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還不是文字方案,它是給漢字註音,幫助掃盲,幫助推廣普通話的,它還不能代替漢字,因此現在不能廢除漢字。至於漢字將來是否要用拼音文字代替,這個問題需要從長計議,現在不作決定。
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審訂委員會委托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組織在京的各界人士進行座談,還在北京和外地進行參考性的投票表決試驗,並於壹九五六年十壹月十日,由中國文改會副主任胡愈之在審訂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作情況匯報。審訂委員會於十壹月二十壹日舉行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正第壹式”作為《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修正方案。
然而,在壹部分委員和群眾中,對“修正第壹式”仍有壹些不同意見。為此,壹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召開第五次全體會議,決定由拼音方案委員會對第壹式進行進壹步研究和討論。拼音方案委員會又作了大量的工作,才逐漸使大家的意見統壹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