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經”作為壹種拼寫文字形成之後,在經堂中曾出現過“阿文小經文字對照表”,不僅經堂學員用“小經”來註釋經文或作筆記,壹些阿訇更以之翻譯某些經文或進行著述。在部分回族穆斯林中,它也曾被用作寫書信、記日記或記事的應用文字。因有些漢語語詞極難拼準,故行文中常夾雜壹些阿文或波斯文的原詞,也有夾雜個別漢字的。小經發展到近代,出現了正式的出版物,如1935年在上海出版的《清真教條切實問答》,上面是漢字,下面即逐字用小經加以對照。1954年甘肅臨夏印行的《信仰問答》,上面印有阿文,下面則是整段的小經譯文。20世紀30和50年代,上海和西安也分別出版過小經工具書《照赫勒》(Jawhar,即珠寶)和《中阿雙解諧韻字典》。小經的使用者多以各地的方言拼寫,缺乏統壹的標準音作為拼寫的依據,也缺乏適合於漢語的聲調和隔音符號。由於阿、漢兩種語言音位系統不同,加之拼寫者各自為主,故往往造成字母對應、借代的混亂。但是,小經在中、阿文化交流史上仍有著它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