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如題~
解析:
怎樣分辨平仄?現在平仄有兩套系統,壹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簡稱為新聲。二是以《平水韻》為標準,簡稱為古聲。現在這兩套系統交叉並用,這叫雙軌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寫壹副聯,只能用壹套標準。習慣用新聲或古聲創作對聯都無可非議,不能把自己的習慣作為標準去定是非,失去理性,這就不可取了。我認為:壹個聯家,壹個對聯工作者,必須新聲、古聲都懂,否則不夠格。其實這兩套系統相差不是很大,約有300個字左右,按照偏旁來記不是很難的,只需記幾十個字就夠了。我之所以把平仄放在第壹講,希望朋友們領會其苦衷。
(壹)、新聲(現代漢語即普通話)。
因為按照四聲原理,入聲字與平聲字的音頻相差甚微,而平聲的諧樂範圍都在入聲的諧樂範圍之內,所以,到了元代以後,在北方入聲逐漸消失,化入現在的二聲和四聲之中,平聲又分出陰平和陽平兩大類,後逐漸衍化成近代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人們將它稱為新四聲,凡聲調為陰平、陽平(普通話第壹、二聲)的稱為平聲,凡聲調為上、去聲(普通話第三、四聲)的稱為仄聲。 四十歲以下的朋友應該明白的。
(二)、古(舊)聲
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人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在漢語中的第壹、二聲中的大多數);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現代消息,分入四聲之中)。這是舊韻(古聲)的平仄分法。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壹些地方,如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並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壹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這壹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壹平壹仄,非平即仄。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壹。壹平壹仄,也就是壹陰—陽的關系,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聯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壹,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句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瑯瑯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現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
(關於平仄方面的書籍很多,如要進壹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別是入聲字的熟練運用,都需要看專門的工具書,在此我推薦幾本供大家選擇:首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和郭錫良先生的《漢字古音手冊》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其次閉克朗先生的《入聲》、周秉均先生的《古漢語綱要》也不錯)
大蒙希望聯友們不要怕苦,克服困難,花壹個月時間,學壹下古韻,這對妳的對聯平生有好處。記下幾十個關鍵字就差不多了!!